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3662961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分析预测正文

制造业转型要“急”而有“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1 浏览次数:299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反复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至关重要、意义重大。首先,这是提升传统产业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传统产业占整体工业比重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必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根本出路在于通过高端化解决产品质量档次问题、智能化解决生产方式问题、绿色化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这是壮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当前,新兴产业风起云涌,但必须清醒看到也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必须从源头上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谋划和建设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切忌低端产品、落后生产、产能过剩。再次,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的要义。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作为创新主战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制造业,必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紧扣先进性、世界级。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新的爬坡过坎期,面临许多新的成长烦恼,仍有不少“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需和“既要、不要”的两难,还有许多必须坚决破除的障碍和难点。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发展观、政绩观仍有偏差。有的易犯“政绩冲动症”,片面追求任期内的经济总量增加;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对传统产业转型简单化、绕道走;有的缺乏战略前瞻、战略定力,对培育新兴产业缺耐心和恒心,对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缺管用办法。二是在创新引领上,“卡脖子”问题快速突破难。我国产业基础总体仍处于中低端,一些领域核心技术短板明显,一些关键装备、关键材料依赖国外,高端人才缺乏、创新平台能级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三是在结构布局上,传统产业快速转型难。我国传统产业占比高、“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四是在智能升级上,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快速推广难。当前高性价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比较缺乏,中小企业不会转、不敢转、不愿转还较普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解决。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必须科学把握方法路径,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五个牢牢把握”。

一是牢牢把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正确政绩观体现担当有为。领导干部要强化家国情怀、战略思维、全局观念,切实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问题,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摸清“家底”、遵循规律、因地制宜,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牢牢把握“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制造业惟创新者强。要建设高水平、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突出自主可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需求牵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走好“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路子。如浙江省创建省级十大实验室和十大技术创新中心做法,值得期待。

三是牢牢把握“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持传统新兴“两手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治理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区域性重点产业集群培育,推进“链长+链主”协同、“核心区+协同区”协同,实现产业链融合集群式发展。

四是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深化数实融合。万物互联,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迭代管理模式,优化生产流程,更新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式,突出“场景为王”和技术变革,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带动制造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如浙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赢得新兴产业先发优势,又提出2024年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必将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

五是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生态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快先进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进工业节水、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工业综合能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