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3541083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国外资讯正文

日本制造业丑闻频出,日薄西山?并不,中国要超越可能还需要时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3 浏览次数:367

前段时间,日本制造业顶流“小林制药”爆出的丑闻给“日本制造”蒙上了一层阴影。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制造业是不是真的要衰落了?

中国制造业要超越日本?

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制造业强国。

日本制造业以其高质量、高效率以及创新闻名,从佳能、尼康等高新产业到丰田、本田等汽车行业,还有化妆品、服装、日用品等,都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但是实际上,二战战败后的日本,制造业生产能力甚至不到战前最高水平的40%。那么日本的制造业是怎么崛起的呢?

曾经只要提起“Made in Japan”,人们就会自动关联假冒伪劣产品。

二战后的日本,为了尽快走出经济低迷期,有一段时间,疯狂模仿德国美国的各种产品,各个领域几乎全面覆盖。好像是全球制造业发展起步时都会走的一条路,大量模仿生产,产品物美价廉。

这种简单的抄袭模仿当然不是长远之计,日本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不再简单地进行抄袭模仿,而是将竞争对手的产品买过来,进行拆解并研究对手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日本甚至还对生产产品的基础设备进行研究。

这一做法被日本形象地称为“逆向工程”。通过实施逆向工程策略,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这一时期日本快速吸收和学习了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短时间内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改进和升级。特别是在重化工领域,通过引进和模仿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设施的更新换代,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日本通过这一技术引进模式,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时间和成本,并快速提高了生产能力。但是单单靠“逆向工程”,还不足以让日本成为制造业强国。

日本在“逆向工程”的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于保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实现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型。到90年代,日本的发明专利占比从1984年前的不足30%上升到80%以上,纳米技术、生物科技、电子产业等领域成功完成了转型升级。

当然,要谈日本制造,就不能不提日本企业。日本成功摆脱山寨抄袭的标签,离不开企业的兢兢业业与自我革新。

根据全球百年企业数量排行榜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五万家百年以上企业中,有2.5万家是日本的百年企业,排行世界第一。

如何跨越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每一个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了解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或许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提出了“现场、实际、现实”的经营理念,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管理。

京瓷在生产现场实行严格的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一管理办法使工作现场整洁有序,让员工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良好的工作习惯也有助于设备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除5S管理外,丰田生产方式(即TPS精益生产模式)也是广受企业认可的管理模式。

TPS主要包括以顾客为中心、消除浪费、持续优化流程、尊重员工的贡献等内容。TPS在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市场环境下,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案。

除了精细化的企业管理外,自我革新也是日本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日本有一家公司叫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即“NEC”),原本是生产电脑的。2011年时,NEC公司认识到传统的电脑市场已经不景气了,决定出售其电脑业务,以13亿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联想。

作为日本电脑产业的头部企业,这一决定震惊了日本市场。NEC退出电脑产业后继续深耕半导体产业,并加大了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领域的投资。多年后,当索尼和东芝想要将电脑产业出售时,发现已经没有企业想高价接盘了。

索尼出售电脑产业后,凭借其在CMOS传感器领域的领先地位,为电子产品提供成像组件。而东芝在卖掉电脑、电视、家电产业后转而专注于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领域。

事实证明,这些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有着相当敏锐的嗅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及时调整业务结构让企业保持竞争力。今天的我们一天还会花多长时间看电视呢?

日本从山寨模仿到技术引进再到自主创新,成为了制造业强国。同样的转型升级也在中国上演,中国制造业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业崛起,能超越日本吗?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我国大力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

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中国的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华为、小米、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

但是也要意识到,中国在制造业规模上虽然超越了日本,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中国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追求“利益至上”,而追求利益只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以顾客为中心”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向好,不断革新,从而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据有关数据显示,日本在制造业方面有三个极为关键的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研发经费占GDP之比、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经费之比、科技专利数量占全球之比。

而我国除部分高新企业以外,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市场对创新的容错度较低,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此外,质量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公牛刚成立的时候,市场上的插座质量良莠不齐,公牛立志要生产“用不坏的插座”,因为顾客最看重的就是产品是否耐用。正是对质量的坚守,让公牛成为“十户中国家庭七户用公牛”的国民品牌。

那中国制造业可以赶超日本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这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中国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上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形象和技术水平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制造业在赶超日本的道路上正不断缩小差距。我们有十足的信心,中国正越来越接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