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奉有余而损不足”——题记
各位看官好!在回答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2组数据:
1.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为28.1%,美国占11%;2023年,这一数据提升为30%,美国占12%。
2.2019年,全球有独角兽494家,其中中国独角兽数量为209家,占全球独角兽总数的42.3%,比美国多3家(美国占全球的41.7%);2023年,全球有独角兽1453家,其中中国独角兽的数量为340家,占全球的23.4%,比美国少362家(美国独角兽数量达到703家,占全球的48.4%)。
由这2组数据可以发现:过去4年,中国制造业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是在持续增长的,并且增长态势要好于美国;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则明显要比美国差得多,虽然全球第二大独角兽国的成绩也不错,但是在这段时间内独角兽数量占比下降了高达19个百分点,而美国却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独角兽数量由多于美国发展到了不足美国的一半了!
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制造业持续变强与创业停滞不前并存的现象呢?
我们都知道微笑曲线理论,即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制造业是狭义的制造业,它是产品生产环节的集合,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制造业就是指产品微笑曲线中的制造加工环节。
然而,如果没有产品研发和流通两个生产性服务环节,制造业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但是由于生产环节的附加值比较低,所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把微笑曲线的制造业环节向外转移,只保留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等高附加值的环节,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比如,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Mac电脑等产品,虽然其设计、研发和核心技术均在美国完成,但许多组件,如屏幕、电池、外壳等,都是在中国制造和组装的;苹果与中国有着紧密的供应链关系,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使得苹果能够高效、低成本地生产其产品。其实特斯拉也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这种模式。
美国的制造加工环节首先梯度转移到了日本、德国及亚洲四小龙,然后又从这些国家转移到了中国;美国则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性服务环节。我们都知道马太效应——随着某种要素一直向某个主体集中,在某个时刻我们会突然发现,这个主体已经在某个特定领域同时具备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从而其它主体在该领域将无法将其超越!随着各自形成的马太效应的不断加速,美国的研发环和品牌营销节越来越强(占到了其GDP的50%,占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50%左右),中国的制造加工环节则越来越强(占到了GDP的30%,占全球制造业的30%),经济学家施展将这种模式总结为“美国创新-中国生产-销售全球”。
在上图中两个闭环的不断作用下,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具备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具备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从而使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虹吸效应,比如全球的资本和优秀人才大量流入美国投资于其创新能力,独角兽是创新的产物,所以美国必然会出现全球最多的独角兽;同时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虹吸效应,比如全球各国纷纷到中国建厂进行生产,所以中国制造业必然会持续变强。
到这里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制造业持续变强与创业停滞不前并存现象?”和“为什么会出现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变强与制造业停滞不前现象?”
2019年中国独角兽的数量超过美国的主要原因是那几年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技术(从1→N型技术)集中爆发,产生了滴滴、支付宝、字节跳动等一众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型企业,但其原创的技术都来源于美国。此后几年,随着上述应用进入成熟期,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增速快速放缓;而随着近几年从0→1的AI技术的爆发,美国的独角兽企业快速增加。
总体来看,如果当下“美国创新-中国生产-销售全球”的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变,那么美国的制造业永远不可能与中国掰手腕,中国的独角兽产量将继续远远落后于美国。
这时候您也许要问,中国如何才能像美国那样把生产性服务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做强呢?在这方面肯定需要向美国取经,模式形成的背后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背后之zz制度——集中式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适合发展“从1→N”的大规模生产的制造业,包容式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适合发展“从0→1”的产品研发。因此,我们要想大幅提高研发水平,必须建立更加包容的zz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又不能过于包容以至于使得制造业的优势全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