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
不是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变成白菜价;
而是芯片已经变成白菜价,阻碍着中国攻克芯片难题;
现在整个芯片行业的现状,就是白菜价;
我们经常看到,外国某设备,或者是盾构机,或者某设备,中国做出来只有外国产品的三分之一,很快把外国产品打垮,中国产品成为市场的主角;
芯片行业绝对不是这样的;
一颗芯片,如果不考虑研发成本,芯片成本就是三个
1:wafer成本(和芯片DIE面积成正比);
2:封装成本(封装材料及基板大小决定);
3:测试成本(与测试时间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颗芯片,把外面封装去掉塑料或者铁壳,就能看到里面芯片die的面积,业内人士就能知道成本大约多少;
wafer的成本是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制造厂定的; 封装成本是日月光,长电等定的;
这个就是马太效应,越大的公司,在台积电和日月光的议价能力越强;
正常一颗芯片的毛利在30%-100%左右(可以看各个上市公司的财报,平均价格,根本不是什么暴利,暴利的行业都在监狱里关着);
实际上目前芯片就是白菜价;
举个例子,研发一颗手机SOC芯片,面积大约120个mm2(7nm); 封装,测试,良率都算上,这颗芯片不算研发成本,粗略估计就是100-150元人民币; 7nm的wafer比较贵;
而这颗芯片研发成本按照3亿人民币来算,(ip 1亿,MASK 5000万,人力 1亿,其他5000万)
如果卖出1000万颗,平均每颗分摊30元;
这颗芯片就是130-180元人民币; 如果卖300,估计也就是白菜价;
另外每年都要降价,手机SOC生命周期非常之短;
高通敢卖500,还要加上税;
高通算是比较暴利的公司了,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暴利;
但是比起投入来说,芯片还是白菜价;
芯片的目标,就是更可能的便宜的价格,让更多的人能承受的起,能用得起,从而能够把研发成本平坦;
如果这颗芯片只买了100万颗(也很有可能), 分摊每颗的NRE一次性投入就是300元,从成本上讲,就要快500元人民币了,这个项目必然是亏本的;
这个就是芯片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
Intel是贵,但是看对谁?
如果是阿里云采购他们的处理器,或者华为云采购,
你猜他们能拿到的折扣是多少? 全网最低价;
对于这些大客户,intel也就是能稍微多赚点,绝对称不上暴利,这个就是规模效应;
这个就是这个行业的痛点, 在白菜价的芯片行业,来寻找机会,这个是最难的;;
所以中国公司要想抗衡,就是毛巾里拧水;
例如国内厂商卖一样的MCU,意法半导体的价格就是天花板,不可能比意法还贵,只能同样功能下更便宜;以此类推,一样SSD controller,国内厂商就不能比Marvell 的更贵;例如海思做IPC SOC摄像头芯片,就比安霸和TI的更便宜,基本上是国外芯片的6折,最后拿下了60%的全球市场,TI彻底就放弃了;业界公认有技术的海思尚且如此手段,况且其他小厂乎?
不幸的是,在国内芯片大批成长之前,也有一批公司很擅长这个套路,已经通过这个手段挤压了欧美芯片企业;
他们就是中国台湾的芯片设计群雄们:联发科,瑞昱,联咏,络达,群联,慧荣等等,价低质优,wafer便宜(各位同学猜猜为啥?他们都有和台积电有很好的关系,也出货量很大,在台积电有很大的话语权)。是芯片“性价比”这个行业的“老司机”了;例如在中端芯片(几块到几十的领域)SSD控制器芯片,TWS耳机芯片,机顶盒芯片,智能音箱芯片,WIFI芯片,甚至手机芯片等等,都占据着出货的大头;
欧美企业靠技术手段达到的叹为观止的毛利,需要很高的技术壁垒才行(这个就是毕竟欧美工程师,大house,不加班,一年度假几个月的底气);与欧美不同,台湾企业的芯片价格就让你后悔进入这行。
缺货之前的某个芯片,某台湾厂买5元人民币,打开封装,成本至少3元,作为后发公司,想在这个行业通过价格战打垮台湾公司,不是很容易,人家就没有给自己留太多利润,那些后来者, 制造,封装,测试成本,肯定要比台湾公司的要高,况且研发成本能否比别人分摊的多,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向上突围,就是遭遇战,首先是中国台湾,日韩欧,最后才是美国;在中低端芯片和上面企业遭遇,就是”既决胜败,又决生死“;如果说这批台湾公司是一批令人仰止的“神山”;那么就需要“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