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六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纵观世界经济史,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起步通常是从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工业品销往全球开始的,往往伴随着制造业比重大幅上升并长期稳定在高位。在经济高度发展以后,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占比开始缓慢平稳下降,高端服务业切换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换言之,发达国家大多是通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腾飞的。制造业不仅自身是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且对其他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制造业本质上是将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为物质产品的过程,大量的中间投入进一步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同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高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如果制造业不够发达,则服务业发展也往往停留在价值链中低端,造成国民经济缺乏进一步增长的动能。二是科研创新的主要阵地。科研创新是生产率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研成果很多都来自工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诚然,服务业也会诞生一系列创新,比如互联网领域的社交媒体、网络营销,金融领域的衍生品创新,等等,极大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这些创新都属于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是建立在底层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上的,真正提升生产力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工业领域。工业制造业企业贡献了最高的研发投入,产生了最多的技术专利,大量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形成创新活动活跃、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的良性互动,可以说工业是科研创新的主阵地。进一步地,工业制造业是创新链条的重要环节,如果一个国家掌握了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下游的金融结算、售后服务,但是产业链中游的工业制造业大幅流失,即使有科研创新成果也缺少将其大规模产业化的土壤。在这方面美国的光伏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首先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食品、能源等。我国是一个拥有14多亿人的庞大市场的国家,如果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必需品都要依赖进口,不仅会受制于人,而且一旦发生供给冲击时极容易陷入困境,是非常危险的。其次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是讨不来、买不来的,其背后都需要自身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作为支撑。最后,制造业是一些国家战略性产业,比如信创设施、核电装备等发展的基础。总之,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百姓民生的产业,中国一定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有力支撑。门类齐全的全产业链工业体系是中国的一大优势。比如在疫情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支离破碎,很多国家即使没有停工停产,但因为制造业环节大量外包,零部件、中间品供应不上来而导致订单流失。而我国的复工复产情况明显更好,一方面是疫情控制得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自成体系,供应链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如果制造业比重过低,势必造成产业链不完整,一旦发生供给扰动甚至全球性危机,产业链、供应链容易出现断点、堵点,对经济安全不利。五是稳定就业的关键环节。由于农业的劳动产出率显著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相比于服务业,工业的产业链条更长,涉及环节更多,带动就业的范围更广。同样100亿元的产值,工业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岗位比服务业更多。另一方面,在服务业就业方面,城镇新增服务业就业主要还是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导致吸纳劳动力有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是制造业,只有制造业足够高端,才能进一步催生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吸纳大量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保就业、稳就业。六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长期来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基尼系数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根据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这些国家历史上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高点,基尼系数往往较低,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贫富差距相对较小;随着制造业比重达到峰值并逐渐下降,基尼系数也随之走高,表明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中等收入人群萎缩,各收入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因此,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得以充分共享。
【观点】中国制造业的地位、现状和问题(一)
发布日期:2023-12-20
浏览次数:325
上一篇:三部门发文:力争到20
下一篇:“春招”怪象:制造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