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提到制造业大约等同于进厂,这对80后90后来说,进厂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在进入21世纪前后,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年轻人来到大城市寻找工作,进厂在那个时期,是年轻人的首选。
进厂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一笔可观收入,但现在,随着新一代年轻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年轻人对自由工作不受束缚的向往,进厂正在逐渐被年轻人所摒弃。
在很多人看来,进厂收入低、未来一眼望得到头,而且这里更容易被束缚,因此更多的年轻人宁愿从事外卖、网约车,也不愿意再进厂。
过去几年常常提到的招人难,指的就是制造业的招人难,这和其他行业的内卷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但今天,过去年轻人不愿意踏足的制造业,毫无疑问正在成为香饽饽。
传统的制造业低端,电子产品,收入低,加班严重,但在我国制造业不断升级转型的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带来了不少的新机会。
这是一个容易被很多人忽视的赛道。
今天,一位新能源工厂的技术工人,年薪已经可以达到惊人的几十万。
我国已经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市场,由于工厂的建设和扩张狂潮,电气技术员和机器人技术专家已经变成了抢手人才。
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十家电动车企及其供应商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150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比亚迪也有57万人,作为对比,美国底特律三大车企在全球的员工总数也不过61万人。
在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需要将劳动力转移到仍然在快速增长的行业,电动汽车制造业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这个行业目前快速崛起,用工需求也较大,尤其是对很多拥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来说,大多都对进厂不感兴趣。
而这,可能也是为数不多的行业风口之一。
在汽车制造业中,用人缺口最大的就是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在流水线的普通工人,薪资依然并不算高。
2021年,全国熟练技工招聘岗位数量是符合资质的工人数量的两倍还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这一块的空白,供需失衡之下,汽车技工薪资更高,跟一般白领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上海去年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收入最高的10%的高级技术员最低年龄也有37.32万元,而掌握这些技术的制造业工人流动性也很大,这可能和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迅猛有关。
不少车企为了迅速铺开生产链,也对这些技术工种给出了极高的工资,这也导致人员流动加大。
更重要的是,汽车制造业在今天不仅仅受到市场追捧,同样也受到宏观政策的帮扶。
在银行贷款和地方拨款的推动下,国内汽车制造商建造工厂的速度比汽车本身的销售还要快,这也导致不少工厂建设之初,就已经在大肆招募相关的技术人员,并给予高薪。
不过风险也同样存在。
扩大的电动汽车遇到市场价格战,这也导致不少新能源汽车面临巨额亏损,这也不得不导致裁员,例如蔚来就在11月宣布裁员10%,但蔚来也表示,这次裁员并没有波及制造环节。
在新能源价格战厮杀正激烈的时候,汽车制造环节往往更为关键,加上行业内的供需失衡,用工短缺反而更是一个问题。
工信部在2016年就曾发布预测称,到2025年电动汽车行业将需要120万名工人,并对当时国内只拥有17万技能的人员做出了提醒。
到今天,在全国1100万毕业大学生中,有超过五分之二来自科学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这一比例是美国的两倍,但考虑到许多大学生都渴望进入互联网企业,或者热衷于考公,因此制造业所面临的用工依然短缺。
尽管制造业的高薪依然存在,但社会期望和职业歧视等特点,依然决定了鸡娃的父母,很难接受孩子去进厂。
进入中产,出人头地、望子成龙,这些良好的期盼和国内高考大军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过来,中考分流也难以阻挡父母鸡娃的决心。
2010-2021年,进入职业或技术高中的青少年人数暴跌25%,与此同时,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基本没有变化。
对年轻人来说,进厂依然还有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肮脏、危险、低端,年轻人依然觉得在制造业进厂这种工作有失体面,甚至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工作机器。
这和十年前的进厂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是,那时候的年轻人没得选,而今天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即便如此,如何改变进厂在年轻人乃至父母眼中的“低端形象”,依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国蓝领群体的严重失衡,可能也和过度追求学历的应试教育密切相关。
在年满18岁的群体中,约有60%的人在大学读书,而在2020年,这一比例仅有10%。
尽管在教育上,我们借鉴了德国的模式,中考分流一部分学生学习蓝领技术岗位,但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和德国相比,在设立长期学徒方面一直比较落后,尤其是蓝领技术工人。
今天国内的制造业用工需求增长如此之快,这反过来导致教育系统无法应对,要充分做好一流技术人员的储备和培训工作,这往往也需要花费数年时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可以看到,制造业技术工人的短缺,以及这个行业的巨大薪资魅力。
当然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把话题延伸到人口问题上。
很多人说今天的人口短缺,但到处都在内卷,完全没有短缺的迹象。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制造业我们就会发现,用工荒其实已经来了。
之所以其他行业内卷,那是因为人们还有的选,且集中扎堆到了这些行业,以至于导致了其他行业的内卷,而制造业却无人问津。
而人口所带来的问题,未来不仅仅是制造业的短缺,还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技术工种行业,例如建筑业。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计划生育导致了我国每年年满18岁的年轻人数量减少了40%以上,按照过去几年公布的新生儿数量来看,未来几年的18岁人口还会减半。
利用自动化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突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国内企业安装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比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都要多。
以蔚来为例,蔚来一家工厂年产30万台电动汽车电机,但却只有30名工人。
由于市场用工短缺,而自动化的机器人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即便如此,对人力的需求也依然存在。哪怕是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巨头,仓库机器人已经有了非常充足的布局,但亚马逊依然有高达一百多万的工人,是全球员工人数最多的科技公司。
制造业的兴起并非一时之快,尤其是对汽车产业这样的高密度整合行业而言,这一轮从油到电的升级转型,势必会带动一大波与此相关的高薪岗位。
这对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对那些考上大学异常艰难的年轻人而言,不失为一个机会。
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白领,人人都想拿高薪坐办公室的年代,年轻人或许更需要审时度势,换个赛道竞争,既然白领有那么多人走,走制造业的技术工种,同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个赛道目前的人还足够少,需求也足够大,这也能够保证你在毕业后,更快进入大公司,更早拿到一般人拿不到的高薪。
先发优势,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