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前,我国高端制造业仍存在纵向发展高度不够、横向拓展广度有限、产业支撑体系厚度不深等问题,增加了打造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难度
作者|余新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6期
高端制造业代表着先进产业发展趋势,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全方位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有助于打造更加安全和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需要致力于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提高产业协作能力、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全方位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质量,助力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是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
第一,有助于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助力打造健康畅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补齐高端制造业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一是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构建更加完整畅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我国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行业门类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部分领域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还存在不少断点堵点,关键领域、重要环节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人才对外依赖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能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构建更加完整且相对自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减少关键领域、重要环节的对外依赖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二是大幅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防止产业体系空心化。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能加快实现产业体系纵向突破,极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高端制造业与中低端制造业的良性循环互动,有效激活每一个产业体系的神经末梢,形成中低端支撑、高端引领的健康产业体系,避免因中低端产业缺失出现产业空心化,继而出现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第二,有助于提升产业体系危机应对能力,助力打造更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发展壮大高端制造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一是高端制造业具有较强自主性,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相较于中低端制造业,能够快速通过技术购买、逆向工程、工艺改进、要素移植、产能搬迁等方式快速形成较强生产力,高端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过程更加漫长且曲折,快速复制模仿移植难度大,但其向下扎根深、立得稳、更加自主可控,也很难搬得走、打得垮。完整的高端制造业体系一旦形成,叠加中低端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优势,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将明显提升,将更有信心应对任何冲击。二是高端制造业向下兼容度高,可形成较强的自我修复调整能力。与中低端制造业相比,高端制造业技术层次更高、工艺更先进,具有较大的向下调整兼容空间,如遭遇突发情况,可快速调整生产流程和工艺匹配相对低端的产品需求,对产业链供应链突发冲击的应变修复能力更强。
第三,有助于增强产业体系调整内生动力,助力打造引领趋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提升高端制造业引领能力,带动形成更强大的内生驱动力。一是增强产业体系变革调整的内生动力。长期来看,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推动产业体系自我循环、自我进阶的内生动力。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有助于激发科技、产业自立自强动力,塑造先进产业发展生态,直至创造更富有张力魅力的中国现代工业文明,摆脱长期依赖外力转型发展的被动局面,形成更加自主的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二是主动引领产业变革新趋势。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中,需要转变习惯于落后追随的意识,摆脱技术引进、理念移植、规则跟随的发展困境。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增强我国在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竞争力,有助于产业体系加快适应全球产业变革新趋势,实现由被动追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向主动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革转变,构建更加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全方位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能级
第一,需要持续增强高端制造业发展“高度”。发展高度是衡量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向上顶天”水平越高,高端制造业才能起到加快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拓展中低端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在众多“卡脖子”领域逐步实现突破,部分领域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通了大量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断点堵点。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向上顶天”的高度还不够,“卡脖子”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CB Insights(一家美国风险投资数据公司)发布的《2022年全球先进制造业企业50榜单》中,中国仅有2家企业入选,美国则高达27家。在汽车领域,中国车企在规模和利润率上远低于国际一流车企。2022年《财富》500强显示,大众集团的利润是中国一汽的近6倍、利润率是中国一汽的2倍。在光通信领域,烽火科技在10G及以下光芯片已经取得了较高市场份额,但光探测芯片、25G以上高速率光芯片较国外厂商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需要持续拓宽高端制造业发展“广度”。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动高端制造业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增强与其他产业的协作关系,拓宽高端制造业发展“广度”。目前来看,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协作水平、融合水平还有待提升。一是中低端产业过快流失冲击高端制造业产业协作空间。高端制造业与中低端制造业是产业链上的共生关系。受要素成本上涨、国际环境变化、绿色低碳约束趋强影响,叠加部分区域热衷于落地“高大上”制造业,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外转流失问题严重,破坏了高中低制造业在横向、纵向上的产业协作基础。二是高端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已打造了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力推动了高端制造业发展。但部分地区在打造先进产业集群过程中,过于注重项目引进,忽视打造产业链协同共建环境,导致产业集而不群、产业协作能力弱,一些产业集群内甚至缺少必要的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同行业更倾向于排他式竞争。此外,高端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也制约了高端制造业横向拓展的空间。
第三,需要持续增强高端制造业发展厚度。产业发展厚度是支撑高端制造业纵向提升和横向拓展的重要保障。建设韧性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围绕高端制造业建立起强大的要素、创新支撑体系,确保高端制造业向下扎根深、向上立得稳站得住。我国高端制造业正处在起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支撑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顶尖人才差距明显,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撑远远不够。Guide2Research公布的2021年世界1000名顶尖计算机科学家中,美国上榜高达614名科学家,中国仅上榜53人,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二是企业研发能力需大幅提升。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全球研发支出前2500家公司中,美国公司高达822家,占研发投资总额的40.2%,中国企业仅占比17.9%。
系统施策全方位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
第一,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新高度。一是加快补短板。在轻工、纺织、食品等消费品工业领域,重点补齐品牌、标准、研发设计等短板,提升高端产品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原材料工业领域,重点补齐关键基础材料、前沿材料短板,稳步提升高端产品性能,加快高端新产品应用推广,逐步减少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聚力攻关、增强耐心,重点解决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装备等关键高端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二是加快锻长板。在通信设备、能源装备、运输设备等优势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协作配套效率,强化国际标准、认证、规则话语权,将高端制造业市场竞争优势转化成利润优势、规则优势,加快向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环节延伸竞争优势,实现高端制造由点状优势向系统性优势转变。
第二,提高产业协作能力,增强高端制造业发展新韧性。一是保持制造业规模体系基本稳定。加快各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大示范区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配合企业降成本政策,重点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减缓中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速度,保持制造业规模体系长期动态稳定,为强化产业协作、增强产业韧性奠定基础。二是提升产业内协作发展水平。依托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加大研发、制造、服务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不同发展水平企业加强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购销链、规则链对接交流,实现要素、产能、市场、品牌的深度整合与共享,充分释放集群内产业协作效应。三是推动产业间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延伸独立研发、服务设计、检验检测链条,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培育智能工厂、柔性制造、共享工厂等新业态,打通产业间发展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应。
第三,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增加高端制造业发展新厚度。一是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实施顶级科学家、一流研发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引育攻坚工程,打造多层次高端制造业人才队伍体系。持续推进各类教育改革,更加注重顶级人才培养,努力创造优越的顶级人才培养环境,推动高端人才由引育并重逐步向自我培养为主转变。依托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研究机构推动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试点,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程度选人用人自主权,加大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薪酬体制等激励机制改革力度,为顶级人才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工作环境。二是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对于高端制造业研发、人才等关键领域,加强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力度,适时向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推广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政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衍生品市场,加大高端制造业企业上市、并购重组支持力度,强化数字金融赋能,积极拓宽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强化重点要素保障支持。创新供地方式,围绕高端制造业关键核心领域,探索推行产业链供地模式。加大高端制造业用能保障力度,扩大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单列政策支持范围,争取将更多高端制造项目纳入国家能耗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