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7039931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制造业启示录:日本制造业的欧洲化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28 浏览次数:541

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他的名著「无国界的世界」中指出,“在新的关联经济中,只有成为全球化参与者,才能被视为真正的成功者。”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那些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在参与全球化经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日本也不例外。

20世纪七十年代

缘起:日企的欧洲化战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伴随着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急剧增加的现实,当时的日本通产省便组织了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日本海外投资现状及跨国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了一次战略性、全面性的调查研究。


因为欧洲历史上就是投资热土,是各国投资者的首选之地,当然日本企业也不乏例外地趋之如鹭,所以通产省的专家和学者们曾经对北美和欧洲七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专程访问,这期间他们会见了欧美跨国公司企业的干部、在海外的跨国企业问题研究专家、外国政府官员、相关国际机构的管理专员,等等。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发现:在欧美具有悠久历史、业已站稳脚跟的“国际化企业”中,不乏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他们不仅理所当然地具备了跨国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活动对接纳国、母国乃至世界经济都要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很多的质量方面的特征。相比之下,在许多处于创业初期的日本“国际化企业”中,无论是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日本企业还是“寥若晨星”和“望尘莫及”。


那么,差距在哪里?专家和学者们把它归纳是两个不同:“类型论性质”的不同和“发展阶段论性质”的不同。如果是前者,则有必要去把握它的性质,如果是后者,就要通过努力去缩小它。


比如反映在制造业方面,突出和集中的问题是:进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进出技术密集型产业少。说的具体和详细一些,专家和学者们将其划分为:“产品和技术优先型”、“结构改革型”和“开发援助型”。


1

产品和技术优先型


这方面的制造业产业包括电机及运输机械的制造商。


与电机有关的企业在经营的各个侧面都反映出了比其他业种高出很多的国际化程度,尤其突出的是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其水平已经超出欧美跨国企业。



而运输机械的汽车制造商,第一,虽然已经广泛地进出海外市场,但其内容主要是出口销售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他们并未正式开展海外生产。第二,现在汽车制造商在海外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销售活动,以及部分组装作业。当然,汽车制造商中也有人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有必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


2

结构改革型


纤维产业属于此类产业。实际上,属于这个领域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仅次于汽车。然而,虽然同样是先行的国际化企业,但由于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等原因,需要大力策划进出海外的各项活动。因此,纤维产业的经营国际化与前述的“产品和技术优先型”相比,似乎存在着诸多截然不同的问题症结。


3

开发援助型


钢铁、化学等与日本国内产业体制改造也有着深厚的关系。不过,作为对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协作的一个环节,它们进出海外的情况较多。而且,伴随着进出活动的增多,必须进行设备投资的金额也大都比其他产业高。因此,在此称之为“开发援助型”,以示与其它类型有所区别。但钢铁和化学领域的经营国际化,除了组织方面的整备以外,其它都比较落后。


综上所述,或者从整体上看,正如已在前面做过说明的那样,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还存在着落后的一面。对此,前通产省的专家和学者们都表示了认同。


但专家和学者们也提出,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认为这与一些人的“日本特别”论调不无关系。因为在这部分人群中,他们一直试图把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阶段性差距”视为“类型论差异”而予以正当化。


专家和学者们也指出了另外的一种倾向:有人一直对“贸易中心型国际化”转型为“海外生产型国际化”,在内心感到种种不安和诸多焦虑。这些不安和焦虑似乎与下列想法有着直接关系,即:海外企业能否吸收日本国籍以外的员工去顺利地开展迄今为止、以日本为中心的、均质进行的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活动?


对这种思想,大前研一批评为“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


与日本经营者的想法截然相对的欧美的经营者,却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定式,他们认为,所谓经营国际化就是:从开始就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譬如,全球性的视野,对国际间的差异进行扬弃,一边承认差异、一边集中异质的要素,进而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

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日企的欧洲化战略

由于找出了以上存在的经营弊端和差距,同时又受到欧美经营者先进思想的影响,日本的经营管理者们很快就调整了思路,认为:“欧美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在其后的十几年里,以出口制造业为中心的日本制造企业,便以1985年9月以后发生的急速的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为契机,展开了在以美国为首的欧美、亚洲地区,特别是欧洲地区实施了较之以往规模更大的现地生产。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欧洲作为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象地区,是仅次于北美、亚洲的第三大投资地区。



而且这里与别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


1

成长中的制造业优势


在中东欧地区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四个国家中,除了波兰之外,其余三个国家的GDP规模大致都相当于1家日本大企业一年的销售额。而欧盟新加盟的10个国家的经济总额都不及荷兰一个国家的水平,但人均GDP却是典型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这里有着较好的发展制造业优势。


2

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当时的中东欧地区的几个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大都在2%-3%之间,尽管不能与亚洲各个国家相提并论,但在接近零增长率的欧洲,中东欧国家有着如此的增长率,不能不说是具备了极大地经济发展潜力,备受日本投资企业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3

雇佣稳定和辞职率低


高失业率一直是中东欧经济转型本地企业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有时,失业率会达到两位数之多。但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反倒成为容易确保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辞职率低,就业者相对有着长期和相对稳定的趋势。


4

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


《日经产业新闻》在2004年5月28日发表新闻指出,在一些产业中工作的德国“员工的技术水平大都旗鼓相当,完全没有差异。”捷克员工在熟练技术的养成上也有着传统优势——保留着过去在社会主义时期、成为东方阵营“制造工厂”的大批劳动者的高素质。


5

低税率


低税率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斯洛伐克的企业所得税一度曾经高达42%,在日本企业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驻后,税率在2004年便降至19%。受此影响,捷克和匈牙利也相继出台减税政策,从而引发了降低企业所得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世纪九十年代后

日本制造业与流动的欧盟


还有,不能不提一下“CSCE会议”对欧洲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直接的、也是决定性的“导火”效应。


1990年1月,“全欧洲安全保障合作会议(CSCE)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对与会的欧洲各国首脑敲响了警钟。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出现经济分割代替政治分割,那么我们将面临新的危机。经济实力的差异会将欧洲分割成‘富裕的欧洲’和‘贫穷的欧洲’,欧洲局势将再度紧张。”



此番话发表后,在与会各国代表中产生了震耳欲聋的积极作用,从那时起到14年后的2004年5月1日,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盟迎来了来自中东欧的10个新加盟国,至此,欧盟成员国扩大至25个。


这一扩大,既促进了欧洲地区之间人员、资本和物资等的多项流动,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发达国家也看到新加盟各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不断将资金投入中东欧地区。在加盟欧盟的6年间,中东欧主要五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维尼亚)共吸收到800亿欧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其中来自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增幅是很大的。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报告,截止2003年年末,进入中东欧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已经达到137家。在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中,汽车关联产业占据了日本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与此地区的主要投资国——德国比肩,其次是电机和相关产业。若将销售等非制造业企业也计算在内,该地区的日资企业数量已达300家以上,是日本在世界投资数额最大、企业最多的地区。


以上的分析和对比,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这些研究成果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日本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着深远、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文章中指出的与欧美经营者所产生的差距,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性意义。所以,重新研究和分析以及采纳以上研究成果,无论对日本、还是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急起直追、赶超欧美,不能不说是一条“捷径”,或者是一条“快速通道”。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