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移的话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
美国需要制造业回流,颁布了芯片法案,印度迫切发展芯片产业,推出了百亿美元补贴,欧洲去工业化亟待解决,高举绿色经济……
现在看来,制造业转移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有,自然也不稀奇。该焦虑吗?也没必要。
何以见得?我们把视线放在历史长河之中,看看中国怎么杀出重围的。
一开始,制造业可没今天这么五花八门,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光从名字上我们便一目了然。
当初,制造业以工业的迅猛之势将中西方拉开距离,历史书上也告诉我们,工业革命带来的意义。第一次发生在英国,为“日不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在美国和德国,电力,汽车等新兴产业诞生,以至于接下来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欧美国家。
经济的繁荣也就扎根在西方世界。
借此,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点,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起点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基础。除此之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工业革命之后,产业转移的重心便是以发生地为主。
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就是说大家都在劳作,处于新手村的等级,可一旦出现个例升级,劳动不局限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式,还可以利用高级的设备,优化的条件,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升级的新手村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
工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肯定是往先进的地方去,谁也不想落后。人家都人机结合,合着自己还在铲土?
就以美国、德国打开“电力”局面来说,随即带来的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欧美转移。
所谓是,哪里有优势,哪里就有投资的身影。
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布局又开始向外发散。优势可以通过投资打造,比得就是,你有的条件,我也有,最后就看我有你没有的区别。
中国的机会就来了。
中国能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也是因为最先的优势是劳动力和成本。
内需外需的条件,改革开放的深耕,一系列的积累之下,中国才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慢慢地,外资力度加大,国内广大群众付出的心血,才有了今天难以替代的产业体系。
所以说,崛起不是偶然。
但是,过快的速度,必然会让中国原有的成本优势变弱,再者,地缘政治又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制造业外迁是为提高竞争力,说白了就是要将利益最大化。
我们也不用避讳事实,高端制造业回归本土,低端制造业外迁邻国确实是目前的双重压力。
但还有一个真相是,有很多外资不仅选择留下,还加大了投资力度,也有更多的产业将目光转向了中国。
比之东南亚,中国的成本存在劣势,但与欧美相比,还有留余。若是谈及生产效率,恐怕没有国家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
要不然,马斯克怎么会在中美关系的节骨眼访问中国?
中国拥有完整的生产系统,产业链一条线,就好比是泥鳅入水,一路畅通无阻。与之相对,一个产业进行转移,不是嘴皮子一动,找个搬家公司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其中的成本非常高昂。
所以说,中国还是可以稳居“全球制造中心”的位置,但这不代表后顾无忧。
居安思危的道理大家都懂。
中国在制造业中的份额虽然仍具劲头,但是我们也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杞人忧天不该有,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保不齐哪一天,会给我们带来属于“中国的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