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6862726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国内资讯正文

固本开新求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25 浏览次数:491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为产业发展提供装备、技术支撑,产生服务性需求。从重庆的投入产出来看,制造业产品呈现净流入局面,制造业发展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实现制造业固本开新求变、做优做强、提质增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

推动制造业高新技术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高新技术对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融合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不断将高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其催生的新的经营手段,融入制造技术中,不断提升制造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深度运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制造业产品开发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品、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程度。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脱胎于既有产业,是既有产业动态推动高技术化、新技术化的必然产物。高技术产业涉及7个制造业大类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23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行业。要牢牢把握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不断提升制造业与其交融的程度,拓展制造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价值增长空间。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

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围绕33条重点产业链逐条梳理长、短、缺,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聚焦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环节,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攻关补短板,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聚焦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和产业链,推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研发强链,围绕技术领先的产业链和掌控核心技术的企业壮链、延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做优做强优质企业主体

强化龙头企业在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中的牵引作用。培育壮大在产业链上掌控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进掌控核心技术、具有核心引领作用、能弥补本地产业链短板的国内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品牌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提升,形成更多行业标准,带动零部件或原材料配套企业完善工艺流程、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进而提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强化龙头企业在推动产业间交融链接、区域产业链接上的牵引作用,互相提升产业层次、拓展市场和价值空间。强化龙头企业在关键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牵引作用,推动其与高校、科研院所、配套企业以及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培育壮大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其聚焦主业精耕细作,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在关键领域 “补短板”“填空白”的能力。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人才等政策工具不断培育壮大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大力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创新发展,加强上市辅导,重点支持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创业板、科创板,督导上市企业首发募资、再融资要聚焦主业实现创新发展。

提质发展优势产业

电子、汽车是重庆的优势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牵引作用巨大,但近年来均面临市场结构性饱和的不利局面,制约制造业乃至全市经济发展。

汽车产业要以创新为驱动,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增值。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高度统一。重庆汽车制造业研发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创新效率不高,尤其是在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上还有很大差距,未能有效推进品牌高端化、产品高价值化。要聚焦汽车电子、发动机、智能驾驶、新能源电池、汽车新材料等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带动汽车零部件品质提升、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积极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庆铃等本地汽车龙头企业的自主品牌提升,推进其与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高度融合,深化其与华为等自主创新巨头、重庆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树立中高端品牌形象。积极支持引进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在智能化、绿色化引领下提高品质、扩大产能。

电子制造业要强化创新投入,增加企业研发的外部支出,加快要素资源向高技术、高价值产品和环节集聚。要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天信息制造业集群,为重庆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增添新引擎。深化与既有产业转移的惠普、华硕等整机企业,维沃、OPPO等移动终端通讯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积极促使其研发机构或更多研发项目落户重庆,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促进价值实现与产能相适配。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带来的市场机遇,从中挖掘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和领域,前瞻性地招商布局。加快培育本土电子企业,制定完善有关本土电子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融资、研发、人才、产业配套上给予积极支持。

强化创新驱动作用

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效率,发挥创新优化供给、创造需求、引领需求的驱动作用。

强化集合创新机制,提升重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共性需求,梳理重庆在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研发状况,由政府引导、行业龙头牵头,整合多方力量、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在关键共性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上进行协同攻关。推动“揭榜挂帅”“赛马”等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将细分领域技术的研究分工到各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推动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电子、汽车、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协同创新,为供给创造需求增添新动能。对进行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完善并落实支持政策,建立完善政府承担试错成本的机制。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科研管理,赋予科研人员必要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权。深化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等改革,建立完善并真正落实以创新产出(包括基础研究成果、专利、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评价及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科研人员基本待遇,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工资水平、研发支出中劳务支出占比,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待遇。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创新活动,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避免研发强度上的认识误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避免“卡脖子”,就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但是,研发强度不是唯一尺度,还要重视投入方式、投入结构以及创新效率。2021年,重庆全社会研发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8个百分点,主要是规模以上服务业和政府研发机构投入不足,但制造业研发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行业对创新需求程度不一,研发强度高低不一,产业结构中高研发强度行业份额大,则有利于提升研发强度,反之亦然。要高度关注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因素及投入方式,探索提升创新效能的路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