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今年好像比去年更难了?
先是网约车、外卖员说行业饱和了,接着是互联网又裁员了,这消息从2020年就没停过,也不知道什么员裁了3年还没完。
当然,我最近碰到一些制造业企业家在说,这两个月生意确实不太好做,本来以为年后没了疫情,生意应该蹭蹭地往上涨,但预期明显离现实有点差距。
但也有一些企业家跟我说还可以,没什么问题。
孰是孰非,我们一起来透过数据看一看目前的情况。
02
我们先来看看,哪些行业是真的在负重前行。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PMI指数,好消息是跟上个月趋势一样,坏消息是下降的趋势一样。
5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48.8%,继续下降了0.4%,低于50%的荣枯线。
这份PMI数据指的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采购意愿,也就是真正的工业生产意愿。
这里头有很多数据可以详细拿出来说说,同时,我也会穿插着一些其他数据来谈,经济从来都不是单独谈某一个个体,所以得跟紧一下我们其中的逻辑。
我们从制造业企业规模看,好消息是大型企业的PMI是50.0%,比上个月有所回升,回到了荣枯线。
坏消息是中小企业的PMI分别为47.6%和47.9%,比上月下降1.6%和1.1%,把平均值给拉下来了。
为什么不同规模企业的意愿会不一样?
我们关注一个数据,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47482亿,同比增长4.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6.4%。
我们总在说人民币在超发,这些印出来的钱去哪了?
没直接发给普通人刺激需求,而是拿去刺激了投资需求,也就是大规模投资基建和制造业扩大生产。
这其实挺有趣的,一个是给你订单,一个是给你钱投资扩产。
越大的企业越能从金融系统里拿到更便宜的钱,然后拿订单,生产产品,国内能消化就消化,吃不下就出口。
再看个数据,1-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33232亿,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76729亿,增长10.6%,出口可是一直在增长的哦,不是不好看哦。
这看起来是好事啊,那怎么PMI还降低了?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价格逐渐下去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去年和今年的数据,原材料价格同比下跌了15%,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跌了8%。
对比一下统计局的市场价格监测显示,2023年5月中旬的价格统计中,8种产品价格上涨,41种下降,1种持平。
如果把1月的价格拿来对比一下,差距就更大了,像离谱一点的,1月的农药每吨4万8,现在是2万7,液化天然气(LNG)1月是6800,现在是4100。
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中国老百姓特别爱存钱,直接发钱效果不好,也不好把控,拿去投资更能刺激市场,反正负债转移,合并居民资产负债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过去的政策工具就是用投资减缓疫情短期内带来的强烈冲击,人为的制造了一个缓冲区,但现在投资还在,收益率却持续下降了。
因为一开始全球都在救市,加上疫情的物流影响,带动了原材料价格高企,但本质上来说,这样的刺激不会带来真实购买力的上涨。
现在疫情结束,内外的市场需求开始承压,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同等保持消化的速度,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大跳水。
要知道原材料到实际产品中间还有一个生产周期,现在就等于忍着痛把原来高价买回来的原材料生产成为产品,低价卖出去,保证机器能动,工人有活干。
但这样的订单不代表就有钱赚,更多是去库存。
同时,原材料下跌,你可能考虑得买少点,但订单大家都要抢,你价格就只能再降点,那工业企业的利润自然就得大幅下降,一饮一啄嘛。
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6%,这一次是连带着国企一起下降,没谁能逃得过。
当然,唯独三个部门在赚钱,电力、热力、燃气,也就是说生产的基础成本在上升,毕竟这些行业都是特殊的,我们不谈。
简单来讲,需求不足,企业之间相互内卷,整条产业链的人可能都不赚钱,越投资越亏钱,所以PMI就下去了。
讲个唯一的亮点吧,PMI的分类指数当中,什么订单、生产、就业人员指数全在下降,只有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是上涨的,达到了50.5%。
大家是真的卷,都是时间的朋友。
03
但是,制造业中难道就没有企业在赚钱嘛?
那肯定也不是。
我们看钱去了哪里?
钱在哪里,增长就在哪里,毕竟在中国,上帝也得等通知,你得跟着政策走。
不管是从投资的变化,还是从出口的变化当中,我们都能敏锐看到两点:
第一、高技术、高附加值,简单一句话来说,“专精特新”,如果你还是在一些劣势领域的独苗苗,那真的是想死都难。
像我们前段时间,有一家学员企业日联科技上市,我去现场上海科创版敲了钟,大家可以查查他们的价格,这在制造企业里都是相当罕见的。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本身是在一个被卡脖子的工业X射线检测领域,产品技术赶上了国外寡头,我们又长期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做营销,产品早早就卖出了国外,这样的企业自然不愁增长。
第二、大规模、大品牌的传统企业。
我们可能过去总觉得那些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赶紧被淘汰吧,也确实有这么段时间,政策都在排斥这些企业。
但此一时彼一时,政策现在讲“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
对于那些人员规模大,有着品牌的传统企业来说,他们依然可以保持着增长,因为有足够的纵深,人员规模可以带来生产成本,品牌可以带来营销优势。
哪怕是亏钱抢订单,人家也能亏的久一些,完全可以逆周期投资,现在囤积一波原材料,慢慢扩张产能,等待经济复苏,依然能够大赚一把。
比较难受的是中间一批位于传统产业,规模小,缺技术,更缺话语权的中小企业,不管是撬动资金的能量,还是发展的时机点,都在这轮周期中显得格外难受。
对这些企业来说,现在要重视的是现金流,尽量清理库存,按现在的走势来说,价格还会继续下跌,同时,减少投资,特别是不必要的支出。
当然,我们也得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你不是想转行不干了,还想在这个行业呆下去,那就应该去做两件事。
一是重新定位,找寻自己的细分领域,如果有机会,最好是能跟上面我们说的一些新领域,特别是当下热门,前端的领域靠拢,抓住一些够得着的市场机会,拓展产品新的应用场景。
二是减少投资,不是不投资了,没投资你怎么把货卖出去?
而是要选择一些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投资,扩大你的用户接触范围,也就是一定要重视你的营销,把你的库存周期和资源利用效率提起来,利用互联网的边界递减效应降低中间成本,提高销量。
当然,我们也需要靠政府去改变现在刺激经济的办法,投基建不能说有问题,但老是那么些个企业搞,几个特殊行业分,搞来搞去最后还得靠关系,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了。
当然,方向是方向,呼吁是呼吁,选择和执行还得靠我们自己,你要是嫌弃这个,又觉得那个做起来太麻烦,那你趁早别干了,企业家本身就是对抗风险的一个职业,这就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