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立足全国的技术资源,围绕高端芯片、核心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技术瓶颈,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甩掉“卡脖子”之手。针对产业链短板,推动重大项目立项落地,吸引大批上下游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聚,重视引导核心零部件企业本地化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广东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必须首先推动制造业现代化。为此,必须直面问题,花大力气筑牢制造业这个立省之本,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习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化。基层以“粗放式”招商引资抓产业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同志对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产业成长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还缺乏充分理解,对如何分析自身条件基础,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优良、技术和信息充分共享、企业成长要素加快集聚等,思路还不开阔,也缺乏有效对策。
二是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尽管广东制造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高端芯片、精密装备、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仍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广东省工业基础与技术沉淀不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存在新产品进入市场难,企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原始创新动力缺乏,千船竞发抢占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发展态势还未形成。
三是珠三角与粤东、粤西两翼发展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顶层设计中区域差异化分工协作还不够鲜明,区域特色、比较优势和协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粤东西北临近的外省地区,大多数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政策,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发展上,给粤东西北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四是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趋于弱化。优势传统产业在全省制造业体系中举足轻重。但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成本集约型的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对如何适应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大趋势认识不够深刻,未能从企业发展战略与产品创新路线等方面及时调整,人才、金融、创新等要素吸引力减弱,加之西方打压,市场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五是高新技术赋能不充分,产品智能化升级效率有待提升。当今世界,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蓬勃发展,有些企业抓住机遇,强化新技术赋能产品、开拓市场,但相当多企业做得不够。同时,广东省在适应企业数字与智能化升级这个工业发展大势上,落后于江浙沪,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不高,易用性高、成本可控、专业性强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仍比较缺乏。
二、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坚定不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一,着力巩固与加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围绕广东省“双十”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有优势,着力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石化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超高清显示、5G通信和移动互联网、泛半导体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强资金链,集聚人才链,强化政策供给与创新要素汇集,着力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二,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筑牢产业四梁八柱。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链主”企业,提升全球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重视培育一批深耕细分领域、拥有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增强产业链重要节点的支撑力度。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撑的产业链发展“四梁八柱”,为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加快提升产业平台发展能级,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加大产业发展载体——园区的建设力度,把具备条件的园区纳入全省产业园管理,同时借力村镇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扎实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园区、项目孵化加速载体等,显著提升其高端产业的承载能力。大力提升园区人才集聚、科技开发、集中治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以及仓储物流等专业服务水平,让更多创新型企业冒得出、长得大、留得住。
(二)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第一,立足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充分认识传统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与重要性,在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专项行动,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将若干传统产业尽早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第二,积极实施产业新技术赋能行动计划。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对产品属性的赋能变革与应用创新潜力极大,也是引领消费升级与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重要技术。当前,突出抓好广东省主导产业的高端装备的变革升级,显著提升装备性能与自主供给能力;重点抓好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升级,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增强消费新动能;通过智能制造工程、工业互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重视网络时代产业模式的创新升级,积极拓展企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三,加强城市群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促进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促进城市群建设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必须持续坚持、扎实推进。要坚持把“一核”珠三角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花大力气继续建好建强;同时,要注重将“一核一带一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重视整体规划、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建设;加快出台更有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粤东西北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建设;建议加大力度探索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双向飞地”模式的探索(即研发在珠三角、生产在粤东西北)。
(三)坚持创新驱动,切实加大工业投资
第一,强化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供给能力。围绕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强化统筹协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布局,着力解决长期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形成核心关键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政策,用好现有科技重大专项、工业强基工程、高层次人才工程等,引导创新人才加快聚集,为产业高端化提供核心支撑。做好政策引导,强化产业科技资源配置,优化企业研发费后补助政策,积极引导企业的创新投入。
第二,以链式方案解决短板问题。注重立足全国的技术资源,围绕高端芯片、核心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技术瓶颈,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甩掉“卡脖子”之手。针对产业链短板,推动重大项目立项落地,吸引大批上下游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聚,重视引导核心零部件企业本地化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第三,全力开展暖企护企行动。当前实体经济存在资金不足、融资难、成本高、社会面投资实体经济信心不足等问题。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这一核心难题。要切实引导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管控投融资风险,提振企业与社会投资信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于制造业;同时,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持续稳定的财政“护企暖企”支持政策,全力做好企业用地、用工、用能、用林、环评等要素保障。
(四)积极探索由“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的广东路径
第一,加快构建人人创新的用才环境建设。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今世界正值新技术推动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关键要素。从传统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一方面,广东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高级化,为众多高素质劳动者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模式,提升高端人才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同时,广东要率先探索新路,积极支持营造更多符合当代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新环境,如基于网络环境创建“众创众用众享”的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平台等,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红利优势。
第二,积极推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广东省重点企业合作共建各类重点人才平台,以平台聚人才、以平台育人才;围绕“双十”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强化对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专业结构深度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基础人才的稳定输出。
第三,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发挥网络强大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为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强大辐射功能,应加快制定由政府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终身学习”教育服务行动计划,构建在线课程资源和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制造业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同时,切实加强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网络教育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网络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各类人才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