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赚钱不易,但为何几乎所有的城市这么重视它?尤其是疫情之后,稳住制造业的“底盘”,对面临新一轮增长需求的各个城市来说就显得格外迫切,招商引资亦成为各个省市拼经济的关键。
因为相比服务业,制造业企业的工业设备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往往是专用的,一旦建成就没法派别的用场,甚至很难移动。比如说炼钢炉、化工管线、汽车生产线等等。
也就是说,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物资产”的轻重不同。这个区别,看似很表面,但是你往下一深想,就会发现问题不这么简单。
因为制造业要和实实在在的实物资产打交道,所以它必然和城市有更实在的联系,对城市的产业基础有更深入、更强烈的依赖,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城市的方方面面的条件、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
比如,制造业企业对各种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就很强。如果没有可以充分保障物流的港口、高速公路、机场、铁路,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就不可能开办;没有平稳的电力、水资源供应,很多工厂也无法开工;甚至没有足够大的场地,或废弃物排放空间,工厂都无法兴建。
其实,这也就是很多本来有制造业发展前景的城市,明明可以做,甚至天天喊改善营商环境,但是最终却无法实现制造业落地原因。而且制造业不强,发展第三产业也会显得没有力量。
比如有城市在建新区,搞物流,甚至做规划要建设某区域最大的商贸物流园(能否竣工不一定),政府也鼓励民间资本涌入物流业,但是没有制造业的支撑,这是不是又更类似于一场赌博,可以确定地说,这类项目失败几率更大,这个城市也不会有前途。
纵观国内外发展起来的城市,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以制造业为途径发展起来的,即便是到了现在,新加坡和东京这样全球知名的城市,也拥有不小的制造业比例,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区更是新加坡的支柱。
因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基于制造业的需求,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更是直接依赖于制造业,甚至一些高端服务业也主要是为制造业服务的。
而生活性服务也是更多地依靠工业化带来的大量人口生活需求,因此缺少制造业的前期支撑,服务业缺少需求,很难成气候,除了一些拥有超级景区的县城,可以依靠服务业以外,其他稍微有点规模的城市,都需要制造业,没有制造业的支撑,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就起不来。
记得罗辑思维里中有过一句话很经典:社会性事件和效率性事件最大的区别就是效率性事件可以通过短期的手段快速实现,而社会性实践需要长期的努力。
对城市来说,产业培育就是社会性事件,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如果不能从产业培育、产业孵化中做到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那么这个城市的制造业就基本扯淡了。
因为,制造业培育是一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结果,一定不是运动式的,更不是打一棍子,然后给两个甜枣,这样的做法都是培育不出制造业的,也是发展不了制造业的。
西北某两个省会就是鲜明的对比,一个持之以恒发展制造业,成为了西北工业增加值第三城,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不重视制造业,导致自己的制造业不断衰败,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超越。
因此,对于某个城市来说,这些年搞砸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这两年,各种骚操作,让老百姓和企业的怨气非常大。
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个普通市民,大家都是十分热爱这个城市,都希望这个城市越来越好,成为比肩成都、西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因为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城市变得越来越好,普通人才会变得更好。
谁都明白,但大家为什么对这座城市怨气这么大呢?因为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这座城市积累了很多让大家很不满意的事,例如城建、产业、生态、交通等诸多方面都远远地落后,可以说是全国唯一一个拖累全省发展的省会,不少拆迁群众十多年了还住不上新房,老百姓能不骂娘吗?
最让人失望的是,目前看不到这座城市改变的迹象,或者说因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滞后,很多矛盾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这些事情却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困扰和压力。
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过早的去制造业,且在后来没有真正的重视制造业,导致了如今的困局,可惜时间没有如果,但是这座城市何时能真正的重视制造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