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3月8日电(记者 王默玲)作为我国装备制造的“国家队”成员,上海电气深知产业升级、低碳转型、智能发展是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站在新发展阶段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认为,制造业需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涵养人才活水 硬核科技支撑高端化升级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5年,上海电气科技投入累计超250亿元,年均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以上,2022年科研投入率为近三年来最高。
科技投入正在带来创新成果。近年来,上海电气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并重,聚焦研发漂浮式海上风机、先进核电装备、新型储能系统、工业燃机、高端工业基础件等一批“硬核科技”。上海电气为船舶、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等各行业用户提供了更加韧性、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能源及工业解决方案,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关键在人才。”冷伟青说,我们需要稳定涵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才能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她建议,一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精准对标关键领域技术需求,整合创新要素,优化学科设置,培养更多一流科技人才;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火车头”作用,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三是发挥评价激励“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符合科研人才岗位特点的评价激励体系;四是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讲好优秀典型故事,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能源工业协同 集成创新推动绿色化转型
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是“双碳”目标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能源与工业领域是我国降碳的“主战场”。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规划,各种转型举措往往呈现“碎片化”特点,制约了深度降碳的空间和效果。
对此,冷伟青建议,加快建立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的体制机制,打通源端“能源”与荷端“工业”之间的政策壁垒,形成协同“降碳”合力。
据了解,上海电气近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的有效模式。能源装备领域,在持续优化传统能源装备、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的同时,上海电气还通过两者的有机组合锻造“新优势”,培育“新市场”。例如,通过对广东阳西电厂两台600MW火电机组项目加增调频储能,在实现电厂调频容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缓冲器”。
此外,依托业务链条遍布“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天然优势,上海电气正致力于打造“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从绿色工业厂房设计建造到分布式新能源供给,从绿色智能制造产线到工业驱动能效提升,从智慧楼宇低碳运营到轨道交通低碳出行,从余热利用海水淡化再到“固气水”协同治理……
深化“智改数转” 数字技术驱动智能化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而数字化的广泛运用将为制造业等行业提效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冷伟青看来,未来,“数智化”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上海电气正在开展多层次、多场景的智能制造实践,创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场景,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通过这些举措,上海电气的智能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已有6家制造工厂成功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
“我们需要加快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进程。”冷伟青建议道,制造业需加大“两化融合”等新基建基础设施投资,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改造,真正实现制造业“智改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