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外贸订单的流失引起广泛热议,订单流失的原因是因为脱钩、产业链转移也好,国外市场不行了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人赫然发现,我们竟然这么依赖欧美市场。
战狼只是一个美好想象!
很多事情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经济远比预想中的要脆弱。
此时此刻,必须要大大方方的承认,现在世界的主要消费国还是欧美国家。
同时,我们也才意识到,原来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的底层逻辑竟然都一样。
曾经很多南方人嘲笑东北经济的落后,认为东北制造业不行,民营经济不活,缺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没有出路,当订单流失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很多号称工业发达的南方城市竟然也是一种资源型城市。
只不过东北城市的资源是矿产等自然资源,南方城市的资源是外贸订单。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中国制造业的潜力不止如此,南方城市的潜力也不应如此,应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并给我们警醒:中国崛起复兴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能依赖外国人,我们的制造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美国制造业去中国化战略和欧美市场长期衰退,都给我们制造业先行发展模式给予了沉重的一击。中国制造业再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因为体量大、调节空间大,很多国人对外贸订单流失造成的影响感受并不深刻,最多只是从网上看到相关消息,什么空集装箱在港口堆积如山、大量人员失业、大幅降薪等等,但是到底堆积了多少空集装箱,有多少人因此被裁员降薪,大家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从官方公布数据看,我们的外贸仍在增长,但很少有人关注其结构变化。
美国官方去年公布,对中国制造业的进口总量同比减少40%,到现在,绝大多数人也没弄清楚下降的这40%在哪。
因为我们的出口商品包罗万象,有增有减。货物总量减少,但金额不一定下降。
总体看,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低端制造业产业,而且影响正在变大,流失加速。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情况,关于订单流失,很多在外国的人也有感受。
甚至,他们的感受更加明显。
近日,一名在加拿大家具进口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近三年时间,他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家具进口占比从90%以上的份额,一路下跌到目前不足60%份额。
下跌幅度惊人!
更加惊人的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他们几个大客户全都发了邮件,要求进口压降从中国进口家具的份额,要求在2025年将中国的进口缩减到随时可以替换的比例。
家具行业如此,其他行业同样如此。
甚至连苹果也提出,在2030年实现美国本土销售的所有苹果产品去中国化的口号。
但另一方面的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了1.2倍,像新能源汽车这样实现了出口快速增长的行业,还有很多。
就像上面说的,有增有减。
中国出口的总量还是在增加的,但结构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中国近些年取得了很多科技进步,一些起步早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完成了转型升级,商品开始走出国门,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另一面,随着东南亚和南美地区新兴国家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对中国中低端制造业蚕食速度也正在加快,大量尚没有完成转型实际的制造业企业正岌岌可危。
可惜的是,前者的数量还太少,后者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
现在,中国中低端制造业正在迅速被替代,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不尽快转变,采取措施,那等待这些企业唯一结果只有倒闭。这些企业是我们制造业的主体,事关大家的饭碗,它们一旦大量倒闭必然造成大面积的人员失业降薪,进而将寒意传导至所有产业。
甚至引发及其严重的情况,比如经济危机,大家都要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显然不是什么很美妙的结果!
问题是怎么办?
答案很明显,救制造业就是救中国经济!
但问题是怎么救,两条路:
一是制造业必须自救,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制造业企业不能再打价格战,甘于赚几分、几毛的利润,我们要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突破美国封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二是尽快建立经济内循环,提升普通人收入水平,降低压力负担,保证体制外企业的工作稳定性,让大家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填补外贸订单流失造成的空白。
此时此刻,我们工作重心应当围绕实体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人民福祉做文章。
别再搞什么房地产、金融、互联网了,真的除了拉动GDP指标增长,富了少数人外,既不利国也不利民。
普通人不害怕房价下跌,不害怕纸面财富受到损失,为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我们更愿意承担这部分损失,只要经济发展重心能重新回到制造业上,只要大家的实际收入能涨起来,这些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