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波/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先进制造业城市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未来趋向多元融合、集群发展。未来地方城市发展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格局,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网络。
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业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阵地,是大国科技和产业博弈的重要战场,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新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产业化催生新产品、新产业,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扩散融合正在深入改变现有产业的要素组合、生产工艺、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等各个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转向先进制造业。由于先进制造业具有活跃创新、技术先进、引领产业发展、应用领域广泛、经济社会影响深入等特征,先进制造业成为大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同时,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先进制造业对于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和提升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制造业能够链接产业上下游并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运行,是产业体系的枢纽核心,对于城市功能提升意义重大。当今制造业的重构已获得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经济体和相关城市、区域的重视。
发展趋势1:制造过程向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物联网、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通过自主深度感知、自主优化决策和自主精准执行提升制造各环节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进一步优化全行业生态。
发展趋势2: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带动微笑曲线扁平化。制造业未来由大规模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向多样化、定制化方向转变,前端设计创新与制造的链接更加紧密,中间制造生产降本增效、盈利提升,后端制造服务紧密结合,进一步反哺创新,带动“微笑曲线”扁平化。
发展趋势3:新冠疫情冲击下,推行供应链本土化,打造区域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针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水平分工的基础上,为了避免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产业链断裂风险,区域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成为发展趋势。相比于分散布局于全球每一个角落,制造业未来更倾向于在合适地区打造零部件、半成品的集群化生产基地,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避免各种疫情灾难冲击,建立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家层面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的必然要求。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服务生态圈,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我国未来先进制造业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步伐,培育智能工厂、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
城市先进制造业区域合作面临问题
我国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往往面临周边城市产业同质竞争,城市地位日益边缘化,自身制造业“头重脚轻”等问题,区域合作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仅有部分产业有产品和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链条较短。这些城市虽然本地有部分龙头企业,但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尚不完善,相关企业数量不多,产业链条较短。与周边城市未存在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协作关系,缺少产业联动和配合,未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导致产业影响力有限。
二是周边区域经济激烈,面临较大的同质竞争压力。产品种类单一,产业规模小。与周边中心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有待做大做强。城市吸引力弱,在招商引资竞争中处于劣势。
先进制造业区域合作发展建议
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城市积极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在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中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圈。在经济格局调整中抢点布局,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一是精准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积极组织参加专项投资推介会,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积极引进长三角和粤港澳的地区的先进经验、管理团队,鼓励发展“飞地”园区,共建“区中园”,探索跨区域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机制、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建立区域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和重大承接项目服务机制。
二是聚焦具有相对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在本地龙头企业基础上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畅通痛点、补上断点,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升级。深化开展产业上下游、企业间、企地间等合作,形成产业聚合优势。招商引进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链条上下游资源聚集,增强产业链聚合力和爆发力。
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落地。对接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优质科创资源,加快技术协作转化,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孵化。积极开展人才技术引进、科研攻关、学术交流等方面合作,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共建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服务保障,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着力构建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整合优化投资推介宣传平台和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精准服务成效。实行全流程、“一对一”服务保障,吸引优质企业考察投资。定期召开政企“茶话会”,主动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以“现场办公”的形式,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土地供应和人才引进的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着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吸引优秀企业、优质项目和优异人才的“软实力”。
五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生态圈。提高科技服务业、检验监测、金融商贸、人力资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益,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引导、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等创新发展。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