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做好第三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青岛市一区域三企业获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至此,青岛纳入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增至两个试点区域、五个试点企业。此外,青岛累计已有两个试点区域、五个试点企业纳入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当下的两业融合试点,亦可能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作为制造业大市,青岛在两业融合中先行先试、冲锋在前的背后,透露出怎样的发展逻辑,在疫情冲击和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进一步提振工业制造业“硬增长”,两业融合又将为青岛带来哪些意外之喜呢。
焦点
着眼价值链顶端 青岛服务业亟待“调结构”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过程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经济发展总体上表现出服务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征。2021年,青岛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透过数据来看,青岛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各方面的推动作用可圈可点。
2021年,青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8596.07亿元,比2020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6%,占GDP的60.8%,对经济贡献率达67.8%,贡献了青岛市70.6%的税收、65.9%的新增就业和85.5%的新增市场主体。
横向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青岛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57.16亿元,同比增长4.5%。对比宁波、无锡两座经济总量排名位列青岛前后的城市,分别高出1306.16亿元、1.3%和1446.51亿元、2.8%,数据层面的领先身位不可谓不明显。
然而,数字优势不等于结构优势。众所周知,城市经济的跃迁升级,工业制造业至关重要。国际经验则表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牢牢占据全球价值链分工顶端。
青岛作为制造业大市,在全国24座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列第19位,不仅相对经济总量第13位的排名靠后,更与宁波、无锡等城市有着明显差距。
另一方面,在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青岛的数字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从省内维度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济南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509.5亿元,同比增长20.8%,营收方面已经接近青岛去年全年的530.81亿元。
某种程度上说,调结构是能否激活青岛服务业一池春水的关键所在。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青岛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此,《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将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行动列为主要任务。
今年,青岛市又将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列入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之中,提出聚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业,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组成的24条重点产业链来建构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为促进两业融合“精准落地”,青岛推动千余个制造场景和171个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聚焦5G电价优惠、打造新型汽车产业、强化人才支撑等8类重点场景,创新出台实施推动两业融合的42条系统政策,打通两业融合关键路径。定期发布《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大力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个性化定制,推动发展柔性定制和精益生产。
亮点
从卖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 企业净利润增长由负转正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会为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效果,作为实际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感受和变化最为直观。
2021年,特锐德获批国家发改委2021年国家服务业“面向智能充电设备制造、建设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特锐德生产制造车间
得益于智能制造和充电网运营服务两大业务板块,特锐德实现了经营指标的集体飘红。今年前三季度,特锐德实现营收68.84亿元,同比增长22.38%;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21.80%,而去年同期为下降39.38%。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将数据、算法应用于运营、智能充电调度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亿辆电动汽车储能网,通过AI计算实现能源削峰填谷,平台车辆注册用户超过130万。截至2022年上半年,特锐德累计运营公共充电终端28.69万个,在行业内保持第一,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营收占比已达35.14%。
特锐德从设备制造商到充电网运营商的产业链延展,不仅是企业从“卖设备”到卖“解决方案”的简单业务切换,更可以说是青岛企业通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实现青岛制造服务全国的一个典型缩影。与此同时,两业融合也成为更多新锐企业快速“出圈”,抢占行业制高点的“杀手锏”。
位于浙江衢州衢江区的特来电光储充智能微网充电站
今年,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停车服务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山东省2022年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名单。“从硬件产品研发制造入手,松立智慧停车业务不断延展停车产业链条,覆盖城市级静态交通管理的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全流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的智慧停车服务已经实现落地上海、贵阳、青岛、兰州、嘉峪关、海东、淄博等全国30多座城市,管理泊位20多万个,形成了在京津冀、长三角、西南、西北、中原地区的全国化战略布局,成为路内泊位管理规模最大的智慧停车品牌。
松立集团提供综合运营与技术服务,淄博成为全国首个真正实现全域智慧停车管理的城市
着眼价值链高端,青岛正在用一场生态式引育释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效应。
培育构建融合“大平台”。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以关键环节智能化为主线,推动企业上云赋智,每年数字化改造1000家企业,2021年位列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竞争力百强榜第6位。深化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企业的创新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5%左右。
打造试点培育“新局面”。开展市级试点遴选和培育,重点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等各类融合主体,发挥优势,加强创新,加强资源要素、技术和市场有效整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内企业和平台协同发展,形成融合创新生态圈。
锚定创新“新路径”。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头部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区,搭建研发平台,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工业设计和软件信息服务高地,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品牌设计企业,发展新型工业APP、工业操作系统、工业防火墙等高端工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城乡配送、网络货运、即时物流等业态。
看点
优化服务业集聚发展“氛围感” 打造制造业“最强助攻”
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有不同,服务业门类多,要为激活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必须有的放矢。
在2022年开始实施的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中,青岛进一步强调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明确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指标,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与生产服务互促共进。
在位于城阳区的青岛天安数码城,作为获评2020年度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21年年度青岛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双料园区”,随着集聚区内推进落地青岛安益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千川万商(青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这里以信息科技类服务业为主导的园区生态正在形成。
“截至2022年12月,园区注册企业达1200余家,入驻企业近600家,其中,现代服务业企业占比约为60%,集聚优质现代商贸、数字文化、电商零售、科技服务、生物健康以及相关配套企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断的科技研发和创新以及园区科技产业服务的推进,园区已成功培育出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青岛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规模以上企业,带动创新人才就业创业10000余人。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持续抓生产性服务业,并纳入考核体系,为的就是把青岛服务业结构调优,对制造业形成有力支撑。”青岛市发改委服务业处负责人介绍,为增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市发改委开展了2022年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并通过每年组织评选两业融合试点企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以及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
瞄准高端产业注入“资金活水”。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市级新认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或自动化生产线,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单个平台服务商年度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对进入制造业服务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培育体系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
深化重点领域“资源开放”。推动通信管道共享开放,支持免收基站租赁、资源占用等费用。加快建设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工业基础数据库,推动各类平台资源互联互通、数据开放共享,提高综合服务平台运营能力。鼓励大型工业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并提供专业化服务。
推动关键要素“集成创新”。拓展电价优惠政策,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务用电、用水、用气等与一般工业用电同价。创新用地保障模式,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引导制造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