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轮子是任何精神胜利法都无法阻挡的。估计只剩下10-20年的机会了。这是最后一辆公共汽车。
如果你不能利用这10-20年来完成财富积累,你将很难实现财富自由。目前从事外贸的企业,如果不能利用这20年完成东南亚布局,就会被淘汰。
许多人认为,经过三次制造业转移,它将在中国停止,第四次产业转移将不再发生。这是一个典型的掩耳盗铃,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仍然闭上眼睛。
制造业必须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但由于我们的产业类别齐全,产业链复杂,规模庞大,第四次转移进展缓慢,未来将有10-20年的过渡时间。
专家认为制造业不会有第四次转移,主要依据是3点。
1.没有一个国家能承接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制造业。没有一个国家能拥有中国的规模,但东南亚许多国家一起承担中国制造业的转移没有问题,这一趋势已经发生。越南、孟加拉国、印尼和印度已经开始承担大量中国制造业的转移。东南亚 南亚比中国大。
2.熄灯厂和智能工厂可以解决老板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客观地说,智能工厂可以延缓制造业的快速转移,但只有延迟才不能阻止制造业转移的总体趋势。由于智能工厂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独特的优势,其他国家也有智能无人工厂。例如,越南和孟加拉国有许多高度智能的无人工厂。
在同样使用机器的情况下,越南的成本优势仍然很明显。我们的许多专家都是基于我们使用机器,其他国家使用劳动力,这种不平等的比较。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但这并不能阻止英国制造业转移到美国。因为美国也可以使用先进的机器。
3.中国门类齐全,产业链复杂,离不开中国。这是自欺欺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什么都没有,依靠大量外商投资中国,繁荣了我国沿海产业链。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大量外商投资某个国家或地区,就可以从零开始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现在越南有这个条件,大量外商投资越南。
我国中西部地区不能形成产业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条件——大量外国投资者来中西部地区投资。由于缺乏这一基本条件,中西部地区只能通过政策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很多人说深圳不是也是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的吗?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深圳的发展政策只起催化剂的作用,不是根本。
由于靠近香港,深圳吸引了大量的香港商人来深圳投资工厂。当时,同样的政策给了许多沿海城市,也就是说,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线城市。
如今,香港的引擎动力严重不足,即使给予更多的政策,也不能吸引大量的香港商人来中国投资。由于香港商人的集体衰落,聪明的女人没有米饭很难做饭。此外,西部地区在深圳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其次,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一个价值萧条,投资成本很低,投资回报高,成本回报快。当时,在深圳开工厂一年后,我们可以赚很多钱。这种潜在的价值萧条自然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来中国投资。因此,政策只帮助作用,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现在我国成本高,投资工厂不到5年就回不去了,没有1000万人不敢想办工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外国投资者怎么可能来中国投资呢?
因此,中国不可能在其他地区形成新的、健全的产业链。这就是为什么许可证不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因为不可能在中西部地区健全的产业链。
许多人说,只要高端制造业留在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并不重要。他们不知道发达国家为什么GDP增长缓慢,日本20年平均增长率几乎为零,欧洲许多发达国家GDP长期负增长是由于缺乏低端制造业和低端制造业。最明显的表现是GDP无法增长。
由于纺织、电子消费品等低端制造业基础巨大,可以带动全国GDP,波音飞机、光刻机、CPU,这些高端制造业基数很小,美国只有一家波音飞机公司,连第二家都找不到,所以高端制造业基数太小,无法带动全国GDP,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生产光刻机,CUP的国家,GDP常年增速为0 的原因。美国的高端制造业仍然如此强大GDP平均增长率不到3%。德国的高端制造业非常发达,但是GDP长期负增长。
事实上,当我们还是清朝的时候,发达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通过发展低端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他们都成为发达国家后,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大量低端制造业转移的本质是去工业化。这些发达国家没有大量的低端许可证制造业GDP不生长,开始吃老本。
在我们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低端许可证开始大量转移。在我们富裕之前,我们必须开始吃旧书。
中国的主要制造业肯定会留在沿海城市,慢慢变老,最终消失。永远不会大量转移到中西部。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也会逐年减弱,慢慢离开。
最后,我国GDP增长率将逐年下降,最终保持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增长率。
企业必须看到这一趋势,并在未来20年内布局南亚和东南亚市场。国际贸易总是存在的,但贸易方式会改变。我们应该提前布局,否则我们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