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明源君和一家制造业高管聊天,两个人谈到了“房企向制造业学习”的话题。
这位高管说,一方面房企向制造业学习的愿望特别强烈,会经常派高管团队来公司调研。但另一方面,很多房企只是简单的学习方法论,不懂得如何内化到自家管理当中,说白了是在做无用功。
向制造业学习,在房地产圈不算什么新鲜提法。早在十多年前,万科等个别房企就提出学习制造业对成本的控制、对产品的追求、对存货的管理等等。最近两三年,市场行情不好,叠加融资端受限,越来越多房企被迫降本增效,向制造业学习开始更多地产同行的响应。
但就像这位高管说的,有些房企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有些房企确实想学,也确实在学,但往往在推进过程中,才发现阻力重重,最后难以落实。
房企学习制造业,为啥就这么难?
习惯赚大钱快钱
路径依赖还未破除
好几年前,房地产还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明源君受邀参加某房企举办的产业小镇发布会。会议期间,有幸和几位制造业高管交流。其中一位高管半开玩笑说:“别看他们邀请我们来,说要合作共赢,实际人家看不上我们。我们赚的是慢钱小钱,人家赚的是大钱快钱。就像你一天能赚5万,怎么会屈身向一天才赚5千的人学习。”
话糙理不糙。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房地产业被定义为国家支柱产业,且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把制造业远远地抛在后面。虽然最近一两年,房地产无论是销售还是融资都陷入了困境,但想让房企迅速放下身段,然后诚心诚意向制造业学习,并不容易。
除了心态难以快速转变,很多房企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强大的发展惯性,即依靠土地增值和金融杠杆实现高增长、高盈利的路径依赖。
比方说土地增值。在制造业有一个经典理论—JIT(准时制,又称无库存生产方式),这是丰田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通过减少库存,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最终提高效率。戳这里,一键对标成本力
这对许多老地产人而言,简直不可想象。比如某房企提出要学习制造业对存货的管理,不囤积土地并且快周转出货,就在内部遭到许多人尤其是一线公司的明确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明明房子放一段时间就能更赚钱,为什么要快速卖掉?明明土地隔一段时间就能增值,为什么不多买一点囤着?
据那位高管讲,当时内部阻力之大,甚至一度使经营模式的转变难以为继。直到后面公司经历一些转折,意外帮助内部统一了思想。现在去看,这家企业依然活得很好,土储也只保持2~3年的开发量。反观之前积极囤地捂盘或者追求短时间变现的房企,如今多数不好过。
产品和服务长期让位于企业发展,
短期间难以改变
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房企向制造业学习,精益生产是他们较为关注的方向。精益生产源自于丰田的生产管理模式,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效益,其核心思想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
但明源君觉得,制造业所谓“零缺陷、零售后”,房企短时间内还学不来,尤其对比制造业不到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产品瑕疵率,房地产差距仍然较远。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拿品控来说,它是产品交付前最重要的关卡,决定着产品的口碑,也决定着客户的体验。但过去这么多年,房企的产品质量往往让位于发展速度,导致品控部门在内部没有话语权,地位远不如营销、投拓、融资等,而项目总也大都抱着“客户不满意,那就赶紧退房,多少人等着买”的心态在做事。
反观制造业,许多优秀企业多年前就把产品质量上升到生命线的高度,品控作为核心部门,备受重视且拥有“一票否决权”。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提到,产品质量关乎消费者和企业的生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强调,质量是第一生产力,质量不好的产品是研发人员的耻辱。据了解,华为每年都会对不同产品体系里的管理者做质量排名,排名靠后的主管要问责。
二是产业化程度低,没办法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实现“精益生产”,很大程度得益于产业化、智能化普及程度较高,利用高科技来提高产品精细度,减少质量瑕疵。
相比之下,国内房地产行业产业化程度依然较低。曾有学者指出,在工业进入“4.0时代”的当口,房地产建筑行业还徘徊在“1.5时代”的旧世界,所以传统的建造施工过程,通常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不仅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工程质量和进度也很难保证。虽然多年前万科、碧桂园等房企开始进行住宅产业化的尝试,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其发展进程依旧缓慢,普及程度严重不足。
三是不愿意轻易放弃高周转。在住宅产业化还没有普及的大背景下,很多房企通常采用高周转模式,以时间换空间。但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高周转增加了出现房屋质量问题的概率,与制造业所追求的精益生产完全相悖。但现在的矛盾在于,为了学习制造业追求的产品精益管理,房企能否果断地放弃高周转?
真学就得优化成本,
由奢入俭难
说起制造业,许多行外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成本控制。制造业之所以能成为低成本管理的典范,并不是这批从业者多么有先见之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造业是一个高度竞争且低利润的行业,企业要想更好生存下去,那就必须持续关注成本,做到极致。
和制造业的人聊天,他们经常会把丰田当做案例大说特说。作为“精益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者,丰田一直把消灭浪费作为成本控制的有利武器,并总结出7大浪费,即过多、过早制造的浪费;库存的浪费;质量问题造成的浪费;生产线上等待造成的浪费;物件搬运造成的浪费;加工过剩的浪费;多余动作造成的浪费。
“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是丰田生产方式最基本的概念。”曾任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矶贝匡志如是说。
反观房地产这边,长期以来的高增长和高盈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房企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导致目前房企成本管理水平仍十分粗放。按照原绿都地产董事长杨张峰的说法,从管理精细度来讲,制造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控制很多环节都精确到0.5%以内,而房地产目标成本大多都能控制在3%、5%以内就不错了。另外,房地产决策管控单位大多都是百万元量级以上,而制造业决策管控都是千元、万元量级,管理末端颗粒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再比如直接侵蚀利润的无效成本(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管理失误产生的成本增加)。据某标杆房企的统计数据,房地产无效成本约占公司总建安成本的2%左右,如果以建安成本2500元/m2考虑,其无效成本的浪费便高达50元/m2,年结算2000万平方米时,对利润影响就达到10亿元。
不仅如此,某些工地上铺张浪费的现象也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在某房企内部,有几个存在巨大浪费的典型案例经常被提及:某项目仅300亩,却要建常住500员工的宿舍;某项目公司规模不大,却买了9辆车;另一个小项目公司,原本有5个办公室,竟然还要再增加4个;还有个别区域,仅一年快递费就要花费10万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今房地产形势急转直下,各大房企都在强调降本增效,如果真把制造业成本控制那一套搬过来,无论是集团、区域还是项目,花钱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甚至一块钱要掰成三块花,房企人短期不适应也在情理之中。比如某房企去年提出“降本增效20%”的目标,就一度出现管理者踌躇从何下手,一线感叹如何执行的局面。
另外,有些房企所谓的“降本增效”,并不是合理优化成本,而是单纯砍成本,比如取消免费三餐下午茶,缩紧班车、房补等福利使用。在房地产业普遍降薪的情况下,房企把降本落到了员工生活的各处,自然会让不少人产生抵触情绪。
明源君认为,房地产企业未来想要实现行稳致远,除了要尽快调整适应“由奢入俭”的不舒服心态,还要坚持对现有成本体系进行常态化复盘,及时杜绝无效成本,探索合理成本,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小结: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房企内部缺乏有制造业思维的人才,制造业模式难以短时间与房企现有管理模式相融合,这些也都是房企学习制造业先进经验过程中的拦路虎。
说了那么多,其实并非是在否定房地产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大浪淘沙,房地产行业还是涌现了一批如中海、绿城、万科、龙湖等优质房企,他们当中,有些自带制造业基因,有些积极对标制造业优秀企业并获得了成功,还有的同样值得制造业学习。
言归正传。房企如果真的想要学习制造业,明源君建议,一是必须尽快走出惯性思维,把房地产当成“制造业”来经营,踏踏实实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小钱、赚辛苦钱。二是万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否则,很有可能重蹈邯郸学步的覆辙。三是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要用长期主义心态研究并学习制造业。四是尽快把产品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深入到公司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让所有员工对质量和服务有共同的认识,才可能向“零缺陷、零售后”推进。五是不要害怕失败,“变则兴,不变则衰”,房企只有果断迈出舒适圈,才能摆脱“画地为牢”的窘境,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