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6985485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分析预测正文

中国技工获多枚世界金牌:如何抓住未来20年的制造业机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02 浏览次数:376

2022年9月中旬至11月下旬,被称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瑞士、德国、法国等15个国家分散举办。截至目前,中国代表团已在多个项目上获得多枚金牌,态势喜人:李德鑫在家具制作项目上,获得了中国首枚金牌;邵茹鹏在精细木工项目获得金牌。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周楚杰,在数控铣项目获得金牌。

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型劳动者总量2亿人,占7.5亿就业人员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万人,占技能型劳动者30%。这部分人才中,高级技师300万人,技师1000万人,高级技工4700万人。可以说,虽然中国选手能够在世界赛场争金夺银,但高级技工仍有较大缺口。

在这里,有必要看一下德日两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理解不同发展阶段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获得启发。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获胜后,老毛奇说: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讲台上决定的”,指的是1763年颁布世界上首部《普通义务教育法》。在政府推动下,到1900年,德国有工业学校1070所、在校生152900人,农村开办各类技能培训学校两千余所。德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工程技术教育,在欧洲全面领先。

当时德国的崛起,确都植根于19世纪下半叶的技工型教育体制,以最短时间和最高效率,培养出大量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不过到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如日本从1977年发布《学习指导要领》推行“宽松教育”,减少学生学习内容与授课时间,企图通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解决以往“灌输教育”问题,结果导致几十年后日本学生的能力大幅下降。

日本在1977教改后20年到1990年代后期,“日本制造”仍风靡全球,那时我国商超里的高端电器多为日货。再其后二十多年,“日造”式微主要原因:随着日人收入提高,越来越多“平成、令和”青年不愿再进入薪资有限、较辛苦的制造业。

其实,德国目前情况也一样。目前德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月薪约3000欧元。如果给他们增加到月薪1万欧元,是否愿意996?受访的德国工人全都说No,因自己只活一辈子,除工作之外,还需要生活、家人、快乐、幸福,还有工人说即便给2万欧元月薪,也不加班。

这不是技能教育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西方青年人的生活观发生了变化,他们根本就不想进工厂。这不仅是德、日两国的问题,而是人均收入达到4万美元/年的高收入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几乎都将逐步失去传统制造业。

高收入社会的制造业外流,会造成被动局面:譬如2022年俄乌冲突,面对大量军火需求,曾经的制造业强国德意志却拿不出产能,结果大订单被韩国抢走,甚至巴基斯坦的生产线都忙得不亦乐乎。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产业工人,月薪不到德国工人的10%,且没有劳动法阻碍、可以加班加点赶订单。

韩国能快速释放产能,是因其发展时间比日本滞后几十年,刚刚触碰到人均收入3.5万美元/年的线,其民众还有努力挣钱的新鲜劲儿,拿到订单能安排紧急加班增产,这就是经济学“后发优势”观点。

中国的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年不久,而制造业薪资更低些。因此,在制造业方面成本优势很大,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还有相当潜力可挖。而高级技工缺口,也使制造业技工的就业前途、薪资提升潜力仍有相当的增长空间、相当长的增长时间。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奖的中国选手,多为广东的技校学员。原因就是广东的民营制造业发达,学好技术、练好本领,毕业就能找到工作、挣到高薪。这就是职业技能教育与产业配套的典型例证,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需要当地产业配套,提供广泛与持久的就业前景。

再发展20年后,当社会达到3万-4万美元/年高收入,则需要考虑在AI时代,自己怎样不至于沦为尤瓦尔·赫拉利说的“无用者”?在沦为“无用者”后怎样继续生活?

关于“AI背景下的人口红利”讨论,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崛起,很可能是人类最后的“人口红利”,而印度和南亚则没这么好的命运。当南亚次大陆(含印、巴、孟)在20年后人口超过20亿时,需要约11亿以上就业岗位,而那时AI还会不会给他们机会,还很难说。到那时,再好的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也未必能帮上他/她们的忙。

对中国而言,要抓住未来20年的制造业机会,充分挖掘当下的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潜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