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中国制造业及智能制造十大热点发布,包含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交付运营等。制造业正处于新的发展和改革前沿,提升价值链改革的核心手段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动感知、学习、决策、执行、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4.0的推行与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速推动智能化转型。
智能制造产业图谱
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包含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其中,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为智能制造提供了综合管理平台,智能装备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包括整体规划控制及各制造环节的集成解决方案,是智能制造总体及具体设计的实施路径。
早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也最为完整。从2012年到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一项项亮眼的数据标志着我们迎来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正在加速探索一条智能创新之路。
但综合来说,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绿色低碳转型还需加快、质量效益需要提高、数字化智能化还在起步阶段。同时,我国制造业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口红利消退、能源与环保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成本攀升,依托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多年来的成本优势,正面临欧美的自动化及东南亚的低劳动力成本的挑战,加快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任务。
当下,智能制造能力和成熟度方面还处于不断深入阶段,从技术、企业、产业等多方面推进,深化推进智能制造。
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2015年至今我国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不断调整、改进、完善,已进入全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先进行列。随着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更加强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智”造新生态。充分发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主体作用,尤其是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推广中的引领和赋能作用。龙头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市场和资金能力,在产业链中充当着“链主”或系统集成商的角色,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发展的关键力量,突出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试点示范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它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是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关键。
集聚产业资源优势,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开放平台等形式,最大程度聚集行业优势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推动“智”造生态的可持续生长。例如,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到的重点任务之一——联合软件企业、装备制造商、用户和科研院所合力开发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或系统集成商与用户交互创新,开发面向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等,即是围绕该方向的举措之一。
智能制造,人财兼备。在人才供给方面,注重制造和数智产业跨界人才培养,包括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从业人员技术和知识结构升级,以及推进新型理工科建设,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的人才梯队培养。在资金供给方面,除专项资金支持和定向税收优惠外,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实现智能制造道阻且长,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中提出到2035年,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这意味着智能制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和各方努力,中国智能制造一定会走上强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