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压舱石。在当前形势下,制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制造强国战略的加快推进,将有助于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在稳增长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抢抓三大发展机遇
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国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当前,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渐发展成熟,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制造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尤其是互联网成为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
另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催生出一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了新动能。
其次,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制造业规模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我国已成为全球120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6万亿元。
在部分细分领域,我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我国的机械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电子通讯机器配件、服装纺织行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比超过30%,金属制品行业、零部件制造占比也超过20%。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强化不可替代性,为我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保障。
最后,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庞大消费群体和巨大内需潜力。目前,我国拥有超14亿人口、8亿多劳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亿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1.58亿个市场主体。2021年,我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得到巩固,这为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意味着我国拥有稳固的“内在稳定器”和突出的风险化解能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保持低位。202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4.2%,较2006年64.2%的高点降低了30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完全有能力形成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发展模式。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从而释放巨大内需潜力。
面临四大艰巨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然而,我国制造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最高端、最前沿的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制造强国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制造业基础能力薄弱。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和质量,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创新,并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制约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3.6%,不到瑞士(7.9%)和美国(7.8%)的一半,与德国、荷兰、日本等国也有一定差距。
三是质量品牌能力建设滞后。与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在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以及品牌能力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影响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而言,质量发展基础有待提升,标准结构不合理,质量监管体系尚待完善;品牌能力建设不足,全球知名品牌数量偏少。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2021年我国入围品牌数44个,仅为美国(198个)的22%。
四是工业文化建设不足。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工匠精神、制造文明方面建设不足,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重视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有待强化。
五方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有效应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聚焦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目标,加快推动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一是加强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首先,统筹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围绕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整合资源,组织力量集中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其次,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创新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推广应用机制,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最后,加强开放创新,高水平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合作,在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以智能工厂建设为抓手,推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深化“机器人+”“互联网+”等智能制造模式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利用数字化技术培育新产业,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布局高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
三是形成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局面。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以增强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将发展重点专注于细分市场和细分产品,把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努力将企业打造为“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四是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发展战略。首先,将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重点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发展工业品牌的统筹与谋划,同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创新工业品牌发展的培育手段与扶持措施,设立相关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类企业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并为相关人员提供质量管理及技能培训。最后,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努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五是提升工业软实力。首先,鼓励制造业企业把相关产品做专做精做优,坚持以质取胜,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力争生产出性能优越、品质高端的产品。其次,要不断优化和营造适合企业家生存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完善和健全有利于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同时,大力弘扬以创新、合作、敬业、执着、诚信等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最后,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对中国工业发展理念的宣传和介绍,推广中国制造的产品,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