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就业形势严峻。去年以来,互联网大厂的“花式毕业潮”劝退不少求职人,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制造业。事实上,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正在重塑传统产业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吸引着更多人才回流。
而这一回流现象不仅发生在工厂车间内,也发生在车间外——一群“码农”正在回流制造业,在车间外构筑起了一条代码流水线。他们组建成了智能制造的人才底座,也用一行行代码,推动着整个行业的产品体验、用户体验的升级。
制造业诞生一群“车间外码农”
胡高飞(化名)是四川成都人,今年35岁,2021年入职了长城汽车旗下的子公司,负责汽车的功能测试。“我们做汽车的自动驾驶的功能模块测试,比如安全性能、娱乐影音功能等。我是测试人员之一,用Python写一些测试的脚本。”
胡高飞将他所在的公司和岗位比喻为工厂外的流水线。“单说测试,我们公司就负责安全和娱乐模块的测试,其他子公司负责其他模块,外部测试完毕,另外可能还会有进入工厂内的测试。”
在这条代码流水线上,周凯(化名 )做的是系统开发。2021年,28岁的周凯离开了银行信贷行业,入职了北京的理想汽车的开发岗位,服务理想汽车的购车客户。
在广州,32岁的张智(化名)则是小鹏汽车的用户后端研发工程师,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系统,“就是你买一台车之后前前后后这一套流程的服务,包括售后、后期的维护之类的等等。”
与此同时,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没有停下来。“我这个部门(企业系统)一个月就增加了30~40人。”周凯加入公司的那一年,他所在的部门仍然在高速扩张。在张智入职公司后的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做用户服务后端开发的大部门都增加了十几个人。”
近日,领英发布的《2021全球数字人才报告》亦显示,职位供需方面,制造和消费行业相关职位的浏览量和申请量仅次于高科技行业,制造和消费业重获求职者“喜爱”。从北京到广州,从广东到四川,高技能人才都在流入制造行业。
为什么是“制造业”?
“年轻人要发展突破,机会在制造业”
“换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去新能源汽车行业,只是考虑到业务方向和我自己的专业能力对口。当时有四个offer,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有新能源汽车的,总包和待遇都差不多。而新能源汽车确实是风口上,感觉赛道不错。”周凯的分析显得十分冷静和客观。
胡高飞则笑称:“有句话叫‘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我也想飞一下。”他认为在制造业往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年轻人想要有一定的突破或发展,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人社部数据显示,在《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2022年3月,全国制造业求职需求同比增长21.52%;全国制造业企业支付平均月薪7496元,同比增长2.03%。而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人才缺口,行业渴求高技能人才,因此诸多制造业企业不约而同高薪揽才。
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和“惜才”程度,身处其中的人感受最为真切。胡高飞进入长城汽车子公司后的年薪提升了70%左右,达到20万。周凯、张智的年薪也在25万以上。
胡高飞透露,他所在的公司还有内推奖,“比如说推荐一个高级的工程师成功入职,可能还会奖励1W,甚至不止。但是通常还是招不到人,确实人才难求。”
胡高飞觉得他是幸运的。虽然他没有赶上软件产业蓬勃发展那几年,但是他通过在线职业教育所学习的技能赶上了这一波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算是吃到了发展红利。他预估,还将有更多的人学习编程技能进入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在学编程,准备到制造业企业应聘。”
而从长远来看,胡高飞的预估不无道理,实体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今年两会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去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相比要求更高、方向更明。针对制造业的职业吸引力不够,产业技术工人存在技能提升慢、晋级晋升通道窄等问题,全国总工会也给出了明确答复,将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分担企业育才、用才成本,激励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继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持续完善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因此,随着制造产业链布局的升级和职工福利体系的完善,未来制造业或许将成为新的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