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份关于“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议案引发热议。虽然这是一个早就引发关注的话题,也曾有过各种议论,但是,当在全国两会上被提出来后,仍然引起强烈关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也再一次摆到了舆论和公众面前,摆到了决策者和管理者面前。
要知道,出现这样的矛盾格局,绝不是局部和个别行业的问题,而已经成为一个共性问题、突出问题、严重问题。特别是制造业,确实面临着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且不仅仅是普通工人,技术层面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逃离”工厂的现实,也不只是一线的产业工人,包括准一线的技术人员,也出现了“逃离”现象。不然,外卖、快递人员中,不会出现本科生、研究生的身影。
而从对出现在外卖、快递行业,也包括一些从事个体经营者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了解中也不难看出,他们所以放弃“工厂蓝领”成为“马路蓝领”,成为经营非常艰难的“小老板”,最主要的还是收入因素,是“马路蓝领”的收入远高于“工厂蓝领”,“小老板”的收入也高于“工厂蓝领”。同时,“马路蓝领”、“小老板”比“工厂蓝领”更加自由、放松,不需要受固定的纪律约束。
而面对收入和自由,年轻人也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风险,或者说危险。因为,无论是外卖还是快递,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为了抢时间、多挣钱而违反交通规则等,也让自己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生命安全风险。只是,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冒险成为“马路蓝领”。对“小老板”来说,则需要面对亏损带来的风险,有可能让自己不仅赚不到钱,还会把有限的收入在经营中亏损掉。
这也意味着,“工厂蓝领”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招工难”对工厂来说,可能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短暂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都存在,并对制造业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这里,不妨看看人社部提供的数据,在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58个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预计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在中央反复强调要振兴制造业、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要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增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却面临制造业严重“招工难”的问题,就不能不让人思考,如何才能增强制造业的吸引力,如何才能让年轻人向制造业转移,而不是撤离制造业。
显然,年轻人“撤离”制造业,不能怪罪于外卖、快递业的诞生,而是制造业的地位下降和待遇降低,是制造业的吸引力下降。那么,为什么制造业会出现吸引力下降、地位下降现象呢?难道社会已经发展到可以让制造业边缘化阶段了吗?显然没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原因,就是资源“撤离”制造业、资源大量向其他领域转移。其中,资源大量转移到外卖、快递行业,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外卖行业还是快递行业,大多是亏损十分严重的行业,少则亏损几亿、十几亿,多则几十亿、上百亿,然而,这些行业依然活得好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资本在背后强力支撑。而资本之所以支持亏损企业,也不是资本有慈善之心,而是资本有获利之欲。这些看似亏损的企业,都有上市的渴求,且有上市的希望。只要把企业规模做大,把量做起来,就能够获得上市的空间,A股不行港股行、国外市场也行。有了上市的冲动,就有了资本进入的希望。于是,资本市场的资金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外卖、快递行业,让这些行业能够疯狂地烧钱、疯狂地给予从业者以较高收入。至于烧钱能够烧到多长时间,根本不管。更重要的,对这样的烧钱企业,金融机构也是在投放贷款时,毫不吝啬。
相反,如果是一家制造企业,别说亏损几十亿、上百亿,就是几百万、几千万,银行等就开始收贷了,资本市场也不会向他们敞开大门。这种资源配置上的差异,也就使得制造企业只能活得苟且,外卖、快递行业则个个十分潇洒。
所以,要想让制造业不再出现年轻人“撤离”现象,并转为年轻人的首要选择,就必须解决资源大量“撤离”制造业的问题,在信贷资金投放、政策扶持、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制造企业更多支持和倾斜,并控制好资源向外卖、快递行业的无序转移,确保资源配置公平、合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