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命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经济之声记者的专访。
记者:今年两会您带来了一个议案和八个建议,其中有一份建议是打破科研人才创业阻碍,大力推动“科研造富”。您认为目前科研人才创业创新的障碍是什么?应该怎样来跨越这样的障碍?
胡成中:像德力西早在2000年,设立了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站,多年来我也和这些科研人员都有接触,合作也比较多,我们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重大的成果,也听到了他们很多的苦恼和心声。比如其中突出的有那么几点:第一是很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比如要鼓励研发人员离岗的政策,好多地方也没有出台配套的政策,单位态度也比较模糊,因为有些科研人员出去了担心回不来。第二,我觉得“科技创富”的社会氛围还不够,大家还是觉得科研人员应该甘于清贫。第三,我觉得成果的转化和服务还不强,科研人员要花大力气,花很多时间给自己找这种成果的销路。像国外可能有专门转换的服务机构,这个我觉得也得要建立。
记者: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专门将科技政策作为七大政策组合拳的一部分提出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今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可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德力西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低压电器龙头企业,曾经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拥有1000多项有效专利,同时积极布局了精密制造、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德力西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在科技创新方面德力西有什么经验值得分享?
胡成中:我记得16岁跑供销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离开过电器主业。做制造业是很辛苦的,赚钱也比较累,如果你三心二意,就没有德力西的今天。我觉得整个产业的延伸,和科技是分不开的,赛道要选好,这个很重要。所以科技创新是德力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拿我们的电器来说,每三五年一定要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这个很重要,因为不推出,这个产品就会被淘汰掉,不管这个牌子有多硬,技术跟不上来肯定不行。
所以在我看来做好科技创新应该有几方面的配合,一个我觉得是人,就是人才,我们自己培养一批,比如高校和我们有一些合作,还有一些是通过并购企业,这样这个队伍就越来越壮大。第二我觉得是钱,企业要舍得投入,我们现在每年的投入都占销售额的3—5成左右,这个投入是非常关键的。第三就是路,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哪个方向,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或者竞争对手是什么状况,全球这个市场是什么情况。我们肯定要比人家领先一步,这也非常关键。
记者:原材料的价格关系到制造业的荣枯。去年以来,各种原材料大幅涨价,很多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您是否感受到了来自供应链的压力?德力西是怎样应对的?
胡成中:这个肯定对我们整个产品成本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我们也有应对的策略,主要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要挖掘产能,通过比如自动化流程工艺调整设备,各种办法去挖掘产能潜力,通过增量的消化,压低一些成本。第二是要推出新的产品,我们有了新产品以后,价格肯定要往上提,这样成本压力也会降下来,所以市场反应也是特别好。
记者:2021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7.4%,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不过,“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您认为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胡成中:一是要创造条件,科研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原创性,光靠拷贝肯定是不行的。中国我觉得发明专利也比较多,但是真正变为生产力还是比较少的,这非常关键,我坦率地说,现在高尖端技术基本上都在科研院校,他们的转化率是比较低的,我觉得这是资源的错配或者资源的浪费。所以这块国家要投入,民营企业也要投入,一个强国、制造业大国,肯定研发、人才这块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很多的政策。第二,我觉得国家战略要向民营这一块敞开大门,发挥民营的优势,特别是民营企业机制各方面比较灵活,资源配置给民企,可能会有很多的特长。第三,我觉得要加强区域合作,这一点我们国家这几年做得非常不错,通过这些区域合作的朋友圈,包括产能合作、技术合作,品牌等方面的合作,这些年来看起来我们的产品水平、研发能力也逐步往高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