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续8年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突破千亿,中国大陆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126台/万人的近两倍。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被认为是衡量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共十五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要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增长100%,即450台/万人以上。
最近几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显著增长,密度从2015年49个单位上升到2020年246个单位,排名从第25位上升至第9位,是全球机器人密度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
就地区而言,亚洲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最高,平均机器人密度为134个单位,欧洲为123个单位,美洲为111个单位,韩国、新加坡、日本分别占据全球密度榜单的前3个席位,其中韩国自2010年以来一直位列第一,机器人密度超全球平均水平7倍。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ilton Guerry表示,机器人密度是跟踪全球制造业自动化采用程度的晴雨表。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乃至亚洲制造业发展蓄势待发。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8日,全国经营范围涉及机器人业务的公司共有377993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共有85874家,应用覆盖汽车、电子、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
相比头部国家,我国机器人市场还有较大提高空间。目前,我国机器人整机国产化率约为30%,其中国产市占率最高的南京埃斯顿仅有3%左右,控制、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占比则更低。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针对国内制造业机器人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规划》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精准扶持,强调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建成3至5个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