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入世是改革开放进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入世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东方大国的开放和转型,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今天当我们看到一些西方国家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时候,更感到20年前的入世是及时的、正确的。可以说,中国赶上了上一轮全球化的末班车。
入世后的前十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入世后的第九年,即2010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最高的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全球30%,超过欧美之和。20年间,中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20年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从4.4万亿增至31.3万亿元,增加了6.1倍。2000年,中国只有一个纺织服装业的总产值占全球份额以微弱优势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第一位,其他产业的总产值份额都处于中下游。到2020年,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的服装、电子、钢铁、建材、工程机械等产业在世界有绝对优势,在高铁、输变电、5G及通讯装备等高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可以肯定地说,制造业是入世以来得益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没有入世就没有中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之后,国际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而制造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4.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一直稳居总出口额90%以上。可以说,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中国的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
中国制造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中国制造业开放越早的领域,发展得越好。最为典型的就是家电和汽车。入世之初,国内家电产业还是蹒跚起步,经过20年国际市场的风雨历练,国企主导的竞争格局逐渐被打破,经过引进沉淀和消化创新,形成了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为代表的世界级行业巨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2000年中国的总产值占全球的份额仅为 3.46%,位居全球17个主要经济体第6位,与第1位的美国相差近24个百分点。依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数据,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比达32.46%;美国位居第二位,其产销量占到全球汽车市场的18.54%。
入世20年,由于关税降低,准入放宽,规则透明,外商投资和中国制造业相互成就,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外商直接投资从2001年的875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84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外商总投资一半以上。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早期的引进外资过程中,用市场换技术,大大缩短了中国制造业追赶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时间。时至今日,外商投资在中高端制造业、先进技术引进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企的管理溢出效应,也推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受益于引进外资,一些歧视性规定被废除,重要制造业领域也逐步向民资降低门槛,无形中也促进了公平竞争,促进了国内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蓬勃发展。
世界历史上,曾有英国、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之后,世界工厂转移到了中国。中国制造业规模巨大、门类齐全、有良好产业协同能力。有人担心世界工厂正在向东南亚转移。从产业生态的角度看,可能性几乎为零。以一元钱打火机为例,涉及二十多个部件,数十种工艺,在中国生产,成本能压缩到四毛钱以下。中国的打火机等普通商品制造在世界市场占据绝对份额,就是中国劳动力和技术深度匹配、集成、优化、集聚而形成难以外移的生态优势。美国回归实体为什么不容易,美国与中国脱钩为什么难,就是因为中国完整的生产体系与熟练的产业工人深度融合,已经很难被任何一个追赶者系统性取代。
得益于开放和竞争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制造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传统制造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孕育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取得积极成效,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部分先进制造业已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或关键节点占据一席之地,出现了一批跨国企业,如华为、比亚迪、联想这样的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主企业;出现了宁德时代、隆基股份、福耀玻璃、万华化学一类的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还有若干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等区域产业集群已跻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列,并开始“走出去”。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反复,中国工业品出口不降反增,显示出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强大韧性和独特优势,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入世之后,中国企业在游泳中学游泳,在交学费的同时,也更加适应全球贸易规则,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的规则红利。中国企业从刚入世时的被动应诉到后来主动起诉,从败诉到越来越多的胜诉,有防有攻,进退有据,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掌握、运用合规管理的能力逐渐提高。近年来,以远大医药、深圳艾比森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连续胜诉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今年6月,中国企业积极维护自己利益,主动对澳大利亚铁道轮毂、风塔、不锈钢水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诉讼。
如何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中国制造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2021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第一年。20年来,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由速度型进入质量型发展新阶段,制造业也逐渐呈现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中国制造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来之不易,不能轻易转移出去,未来,世界工厂还需要长久留在中国。正如《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句话,“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十四五”期间,必须保持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继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维护祖国统一,提升国防力量,需要制造业支撑;203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需要制造业支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百年目标,也要首先建成一流的世界制造强国。
第二,必须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制造的规模指标全球第一,但质量、结构、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与美德日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阵营中,中国还处于第三阵营。制造业的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共性技术基础依然薄弱。传统制造足够大,但现代制造不够强。高端制造业“缺芯少魂(驱动程序)”,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当下,要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第三,制造业发展从模仿追赶逐步转向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业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都在边际递减,劳动力、环境、土地等要素价格优势不再。传统制造被东南亚追赶,高端制造被西方围堵。“小院高墙”,“定点脱钩”,老牌工业化国家总想将中国制造压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因此,继续走技术换市场的老路,肯定不行了,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补短板的同时,一定要锻造自己的长板产业和长板产品。应当有意识地主动降低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客场全球化转向主场全球化,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
第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制造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开放度,就不能知己知彼,就会脱离全球创新链。党的十九大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什么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句话从总体上诠释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含义。入世20周年之际,中国又正式申请加入CPTPP。较之WTO,CPTPP的开放力度将更大,对国内自身改革的要求也将更高。要从简单的商品要素开放,向规则、标准、管理、规制的制度型开放转变,认同和遵守国际规则;也要主动开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国际经贸和治理话语权,赢得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