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上,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提出,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要引起警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产业结构的维度考虑,2006年至2019年间,全国工业占比从由42%降到32%,同期制造业占比由32.5%降至27.7%,我国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似乎过早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但是,制造业比重下降是复杂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多重因素。
制造业比重下降具有客观性。首先,随着专业化分工,产业链条的环节不断细化,传统制造业内非制造环节分离后被重新划分到第三产业范畴,进而导致制造业比重呈现结构性下降。
根据资料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初期划分的四个环节全部属于制造业范畴,包括设计、制造、检测、封装。
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产业壮大,目前传统的四个环节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四个产业,其中设计和检测被重新划拨为服务型产业,而列入制造业的范畴仅包含制造与封装环节。因而,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占比必然下降。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间的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从1440.15亿元增长至7562.3亿元,产值增长超五倍。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到8848亿元,较2019年增长17%。
其中划分到制造业产值的共计5059.6亿元,同比增长12.45%,但是划分到服务业产值的设计环节销售额达到3778.4亿元,同比增长23.3%,是第三产业增速最快的产业,占集成电力行业比重为42.7%。因此,制造业产值占比的相对下降,不必然表示我国制造业过早呈现去工业化的现象。
其次,我国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造成制造业比重的相对下降。
传统的服务业部门构成简单,内容形式单一,集中于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总和占比接近60%。
近年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成为服务业增长新动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了电子商务、线上订餐、线上购物等新兴服务业务模式。
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6.1万亿元增长到37.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3%。
也正是由于线上业务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批快递员、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兴服务业职业,从而导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上升,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相对下降。
因此,数字技术带来的消费升级,助推服务业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进而造成制造业的产值占比与从业人员占比相对下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制造业产值整体规模持续上涨,依然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贡献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以1.96万亿美元、全球占比为19.8%,超越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3.5万亿增加到31.3万亿,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我国制造业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产值总量仍然遥遥领先,尚未出现劳动力流失或低端制造业转移的现象,以高铁动车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水平,仍然是我国亮丽的名片。
当前,受到新冠疫情肺炎影响,制造业不可避免的受到劳动力要素、能源要素、外需下降的多重限制,存在一定的外资流出现象。
但是基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产业化水平、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仍然需要提升,需要较长时间进入高等收入水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主要驱动力量,不必过早担心出现去工业化的问题。
最后,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产品质量、制造效率、或制造成本的竞争,而是制造业企业的综合能力,即制造业服务化的能力。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投入呈现服务化,即服务要素的投入占比越来越大,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性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制造业务产出也呈现服务化,即与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例如维护服务、修理服务、贷款服务、运输服务、安装服务、和技术支持等,这些无形服务内容也是产品价值的体现。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一些制造业企业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型企业,对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也造成了负向影响。
当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服务业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专业服务支持,有力促进了我国生产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制造业转变。
反过来,制造业支撑了与制造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服务业的业务范畴与业务内容,拓展出了一系列依托于制造业的服务型企业,例如工程设计服务企业、质检技术服务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等等。
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强调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关注制造业产值占比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制造业对制造型服务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下降,是相对于服务业蓬勃发展下的外在表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等同于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问题,是我国特殊国情特征下的发展结果,需要慎重考虑与深刻探讨。
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不是单纯的追求规模增长,更是追求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在高端制造、全球化合作、前沿技术领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差距。
未来,对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关注更应当转向如何实现重大核心技术突破相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