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6日报道,制造业一度被视为决定中国实力及其未来国际地位的“基础”,如今制造业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可能有助于中国挑战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报道称,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都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正在加紧努力,重振制造业,同时改变依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旧有做法。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中国在技能人才总量占比方面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差距仍较大。
但高杲表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将把重点放在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新增长点,以及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上,这些都旨在增加制造业对求职者的吸引力。
中国当局最近表示,“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7500万人次,以增加技术工人的数量。
报道称,中国希望到2025年这个五年规划结束时达到目前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这可能意味着它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彭博社最近的预测显示,中国甚至可能最早在2031年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报道指出,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但北京希望控制不断增长的债务水平,转而增加对制造业的投入。目前,消费尚未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完全恢复,在此情况下,制造业被视为未来增长的救星。
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要想在今后10年至15年中实现约5%至5.5%的增长目标,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不应进一步下降。该专家还说,决策者或许更能容忍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放缓,但其主要目标是在未来几年稳定制造业增长。
报道称,过去几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从30%以上降至2019年的约27%。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的专家乔治·马格努斯说,在某些领域,中国可以将其制造业升级到与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匹敌甚至更高的水平,但创新仍然不足。
马格努斯说:“换句话说,正如日本的经验所显示的那样,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仅在于拥有充满活力的制造业。我认为,中国需要将其对制造业的承诺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
不过,有学者认为,面对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中国需要在国内找到新的增长点。他还表示,中国需要更好地利用资源,让城市紧密连接、共享资源,防止产业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流失。此外,中国境内的资本和资产转移门槛阻碍了行业发展,因为地方政府总是希望将资源留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