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7152784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促更多资源聚焦制造业关键领域 推动工业经济稳定恢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9 浏览次数:451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工业生产稳定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8.9%。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5%;环比增长0.56%。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247亿元,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1%,比2020年1—5月份提高2.05个百分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稳步恢复,整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但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全球经济稳定恢复动力不足、工业稳定增长基础尚不牢固、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等挑战。2021年下半年,政策须着力于稳定并适度宽松,巩固经济基本盘,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整体呈现稳中加固、

稳中向好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数据呈现哪些亮点?

关兵: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稳步恢复,整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一是工业生产稳定恢复,新动能新产业快速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30%。上半年新动能、新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牵引力不断增强。

二是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0%。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快速,成为推动投资的主要动力。

三是货物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2%,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成为推动货物进出口的主要动力。

四是商品消费逐步改善,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成为推动消费的主要动力。

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当前面临哪些挑战?

关兵: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稳定恢复动力不足。疫情在全球仍持续反复,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程度不均衡,输入性通胀风险仍将持续,人民币汇率波动、芯片短缺、能源约束等因素仍在制约制造业发展,全球性的供需循环畅通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

二是工业稳定增长基础尚不牢固。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4%;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2%,较2019年同期分别低4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修复仍需要一段时间。受经济、政治和基数效应影响,供需、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工业稳定持续增长的基础有待巩固。

三是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7.1%、5.1%,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处于2012年以来的较高水平,达到2个百分点,这将直接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

下半年政策须着力于

稳定并适度宽松

中国经济时报:对2021年下半年持续推动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关兵:下半年政策须着力于稳定并适度宽松,巩固经济基本盘,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预期性,激发工业增长内在动能。考虑基数效应等因素,下半年经济各项指标可能呈现高位回落态势,政策着力点应放在稳定经济基本盘方面,同时注重结构性调整,保障制造业战略关键领域资金投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科创企业以及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稳定制造业投资,促进更多资本资源向制造业战略关键领域聚焦。

二是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挖掘国内潜在消费市场。围绕内需战略基点,顺应国内消费和投资持续回升的势头,重点开发新型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产品,加强国内潜在市场开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应用场景,为新产品新业态新应用奠定技术基础。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升盈利空间。

三是持续关注输入性通胀风险,稳定大宗产品价格。加强价格上涨对制造业影响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受影响较大的中下游中小企业的支持。加强大宗商品价格运行的预期管理和舆情引导,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上下游企业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

须挖掘高端服务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第三产业持续稳定恢复。二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1%;一季度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分行业看,上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0%、20.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9%、17.3%。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上半年服务业稳步恢复,市场预期持续向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这表明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新经济、新动能的作用在增强。下半年服务业仍将持续稳定恢复态势,而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宏观政策仍须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可持续性,多种刺激政策继续发力,最大可能挖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服务业对经济拉动明显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漆云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上半年数据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

“二季度跟一季度相比有个明显特点,一季度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二季度却高于经济增长,而且增长势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表明服务业是在稳步复苏的过程中。”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两年的平均增长值和景气指数看,服务业很给力,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服务业一直在高位,景气指数达到60%,市场需求很旺盛。此外,线上服务、数字经济非常有潜力,这表明服务业结构优化,新经济、新动能以及需求政策的作用在增强。

经济学家吴桐对本报记者表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延续稳步恢复态势,新动能增势显著,相比于一季度受疫情向好的快速反弹,二季度服务业发展更为稳健,反映了服务业复苏的扎实基本面。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疫情下加速了转型迭代,增量效应突出,成为服务业新动能的主要构成之一。我国金融业已实现较高程度的数字化,在上半年实现了稳定复苏。服务业稳步恢复、市场预期持续向好,主要源于我国经济基本面在主流经济体中处于前列、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居民对于服务业的巨大需求。

在漆云兰看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是短期和长期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分析认为,从短期因素看,疫情这些突发性短期因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客观上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消费实现过程中促进了网络销售、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很多的服务性消费一方面促进了服务业发展,也派生出很多新的服务业,比如,抖音、直播带货等服务模式,这两年发展非常快,还有一些更新的方式、新的业态形式出现,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等服务业发展。从长期因素看,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以后,面临着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

未来仍将处于稳步恢复态势

上半年服务业虽然一枝独秀,处于强劲增长态势,但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也在增强。受访专家分析认为,未来服务业仍将处于稳步恢复态势,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徐洪才分析称,服务业复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服务业存在一个逐渐恢复常态化的过程。服务业产业链条比较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不上工业制造业,制造业是基础,工业中间一个环节起来就拉动好多链条。

徐洪才预计,下半年服务业仍将保持一个强劲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会逐渐减弱,整体上可能呈现回落的趋势。他建议,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持续性。同时,应对外部的挑战,我们要保持定力。

吴桐表示,预计下半年服务业将进一步稳步发展,并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特征。因此,应促进科技服务业提质增效,聚焦培育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化集成服务提供商,利用数字人民币拓展服务的多样性,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智能化物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多样化发展,推动民办养老机构扩容提质。

漆云兰分析称,从下半年走势看,服务业将继续保持非常稳步的恢复态势,并且有较好的政策环境。从消费的恢复情况看,服务业无论如何发展,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消费,需要依靠收入来支撑。但从目前来看,居民收入增速和一些消费增速在放缓,消费还需要进一步恢复。

对此,漆云兰认为,下一步仍需用需求、刺激消费等政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同时,构建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加速推进,特别是关系到居民基本需求的教育、卫生、养老等服务还要更好地推进。此外,对于市场化的高端服务,从消费数据看,供给还是明显不足,存在一些消费外流的情况。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服务需求,要从过去短期的支持政策转向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需要持续发展的政策过渡,比如,营商环境改善、放宽准入、放宽对价格管制等,通过普惠性政策实施支撑服务业发展。

中国经济企稳的根基 仍须不断筑牢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成刚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从数据看,经济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供需循环畅通,为下半年经济运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影响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因素来看,支持经济进一步恢复、进一步向好的因素在逐渐累积、逐渐增多。”

“观察2021年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发现,经济企稳的根基仍须不断筑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延续恢复态势,剔除基数效应的投资增速稳步回升,但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居民消费对需求拉动的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慢于2018年和2019年的水平。

李稻葵称,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中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疫情之后全球流动性充裕和大宗商品减产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明显推升了国内PPI,但大宗商品价格将在第二季度末见顶回落,并带动国内PPI同比增速的回调。不过,大宗商品价格和PPI上涨向CPI的传导能力较弱,消费领域并无通胀压力。经常账户顺差和人民币汇率重回高位,但未来走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未来量化宽松收紧、欧美推出产业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等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改变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因此,应谨慎关注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对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带来的影响,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李稻葵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疫后恢复的关键之年。虽然中国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比较平稳,外贸强势反弹,但与疫情发生之前相比,经济的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主要体现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偏低,制造业投资增速未达到疫前水平。因此,下半年必须坚持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促进疫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巩固,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迅猛,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我国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变化呈现新特点,突出表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走势分化。CPI走低而PPI走高,尤其是PPI快速走高的特点明显。正因如此,社会各界关注PPI高增长是否会传导至CPI,进而引发全面通货膨胀。“CPI、PPI出现上述变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处在合理区间,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有利于物价平稳运行的因素不断增多,后续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坚实,不存在全面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基础,预计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刘爱华表示,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平均上涨5.1%,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二季度涨幅扩大,主要受几个因素影响。一是经济在持续恢复,需求在不断回升。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影响。三是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下半年,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输入性的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较强,工业品的供应能力比较充足。近期有关部门实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正在初步显现。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8%,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总体上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可控的。

随着下半年经济延续回升态势,专家预计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将稳步回归常态。财政政策方面,在维持积极基调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凸显精准和结构性发力,较上半年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方面,仍将保持稳健基调,下半年通胀压力可控,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刘爱华表示,一方面要看到今年总体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中小微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较大。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半年宏观政策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跨周期调节,应对好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尤其是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给中小微企业更多的成长空间,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