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7155268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工匠精神”这五年:为什么专业技术职业教育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8 浏览次数:452

最近,校外培训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表面上看,校外培训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的成本,间接上影响了中国适龄生育人群的生育意愿,但背后映射出的,其实是中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育模式的多元化路径缺位。

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专业技术职业教育体系的搭建同样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这五年:为什么专业技术职业教育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落差

2016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战略层面,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有支撑作用,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说明中国已经意识到工业、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布局技术工人的培养氛围。

五年过去,从效果上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崛起,但是,崛起的背后,主要是来自国家政策的推动,而在民间并没有形成认知氛围。

“技术工人”,在中国民间的话语口径中被简称为“技工”,“技工”与工程师,在中国式教育的理解层面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并非绝大多数中国家长所希望看到孩子成长的方向和归宿。

在全社会对匠人精神表示尊敬与认可的同时,另一条轨迹上,中国家庭在教育投资和方案设计上,依然将最终目标定义在学历上——上大学,上好大学,考研,深造,最后找一份好工作,这是中国式教育的逻辑,在这条逻辑链的牵引下,校外培训机构才有了更广阔和优渥的扩张土壤,成为学历教育的利益相关。

事实上,当我们回顾这几年的世界格局变化,或许更能感受到制造业对于中国未来的意义之重。

这五年,中国经历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经历了核心技术瓶颈无法突破并受到美国制约所带来的企业生存困局,经历了疫情冲击下全球化趋势的停滞乃至萎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有必要重新审视国家工业体系和制造业水平的完善度及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重制造、轻服务,才是中国在大国崛起、与欧美硬实力竞争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工匠精神”这五年:为什么专业技术职业教育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德国?

说到制造业,就不得不提德国。德国的制造业之所以在全球领先,其实包括三个支点。

首先,德国对房地产行业的控制力度很强,与中美房地产巨大的泡沫相比,德国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发达,对炒房行为有着严格的制约机制。

其次,德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极大,打造出一批竞争力强大的“隐形冠军”,从而拉动了就业。

而在地产抑制与中小企业扶植的背后,是德国对于技术工人群体的重视。

以上三个支点,三位一体,环环相扣。房地产价格稳定,从而让公民有了安居保障,扶植中小企业,给了就业更多选择,重视技术工人,则让德国的工程师文化无比强大。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三类,一是综合大学,即University,二是应用技术大学,熟悉德国教育的人以德文简称其为FH(Fachhochschule),三是文体艺术类院校。

以上三类大学的比例大概是2:4:1,也就是说,FH(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板块。

看完这些数据,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德国的工程师文化如此发达,制造业冠绝全球。

经济系统所呈现出的样子,背后一定有着教育体系的巨大影响。

学历教育应该全面替代职业教育吗?

“工匠精神”这五年:为什么专业技术职业教育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那么,回到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这些年来,中国家庭对于学历教育的重视度过高。

其实,在上世纪九零年代以前,中国对于有文化和专业背景的产业工人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极快。这样的需求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初期低端产业的劳动力缺口的基础上的。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人口红利仍在持续,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正在加剧,于是,学历成为竞争中的利器。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教育体系通道的单一化趋势明显。

我记得,在上世纪九零年代,一个初中生在中考时是可以选择高中、中专、职业高中、技术学校等多种出路的,当然,优秀的学生一定会继续走高考之路,但鉴于当年高考的难度非常大,属于精英选拔级别的考试,所以有很多初中生会选择进入职业培训体系,然后直接进入工厂或服务业企业。

这样的教育模式,今天已经基本消失,一来是因为高考变得越来越容易,二来大学成为很多中国家庭对于孩子培养的底限,上不了大学,对于很多普通中国家庭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在教育市场上,校外培训机构迅速崛起,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学历加持的技术工人也不可能获得体面的待遇。

归根结底,现在全社会讨论、国家意图整治的校外培训机构,其根本问题,出在了我们的教育模式和育才路径上。

在德国,一个从FH类院校毕业的制造业技术型劳动力,在用工市场上获得的待遇绝不会比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差,甚至会更好,而在中国,一个工科本科应届生进入制造业企业后的起薪可能只有四五千元,硕士毕业生也只有六七千元,但在金融业、互联网信息产业、房地产行业的本科应届生,起薪动辄过万。

所谓教育,在宏观国家层面是为战略服务的,但在微观的个人、家庭层面,就是为了要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于是,薪酬倒逼选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为孩子制定的教育规划和高考志愿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学科受到了冷落。

写在最后

今天,当我们热衷于讨论校外培训机构的去留、讨论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国家层面在制订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时,对于制造业背后的专业技术职业教育及教育路径上,应该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高考在中国式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过大,我听过一个段子:“如何让中国足球实现质的飞跃?只需要把足球列入高考必考科目。”

这当然只是玩笑,但玩笑过后,我们是否更应反思,我们既然确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是否应当从最基层的教育模块着手,为这一纲领提供足够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政策支撑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