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 蔡云飞 烟台报道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烟台这座因工而强的工业大市,创新也成为制造业竞争发展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的第一驱动力。海上火箭发射、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石油开采装备、高档汽车轻量化、新药创新……近年来在“上天、下海、入地、交通、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频现烟台的身影,这些“高光时刻”无不蕴含着烟台的“创新基因”。
烟台制造业的发展,是一部不懈创新的史诗。因工而兴的烟台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7家百亿级企业,产业集群突破发展,制造业独领风骚。“十三五”期间,烟台以制造业强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烟台由大市向强市迈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1.9%提高到54.8%,组织实施1000余项市级科技项目攻关,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6个,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28.6%。创新基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烟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潮头。
所谓基因,就是内在密码。纵观烟台制造业的兴盛发展,从多个微观角度切入,解码烟台融入城市肌理的“创新基因”,这座城市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便可知可感。
政府搭台
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速,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烟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全面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势崛起,打造创新资源集聚新洼地。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项目选址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未来科学城 图片来源: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网站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在烟台开发区黄金海岸线地带规划325亩土地用于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先进材料与大型成形制造等5个研究方向,是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咨询论证、第一个揭牌的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将聚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科技新地标。此外,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蓝色药谷”的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今年将全面启动高研院内部装修,以及人才招聘、科研攻关等工作。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科创平台在产业创新支撑、科技人才培养、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虹吸效应。记者了解到,烟台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企业创新平台升级培育行动,新增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386个,总数达到556个,资源集聚优势明显。
骨干企业支撑
“头雁”引领,带动创新活力全面迸发
骨干企业是驱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在烟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烟台骨干企业争当转型升级标杆,努力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链升级做出示范,当好“领头雁”。
万华集团
走进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高端现代化的实验室内,精密仪器正在高效运转,研发人员专注地进行着实验。自2019研发中心投用以来,万华每年投入超10亿元研发经费。2019—2020年中心成功突破10余项关键和共性技术,其中,脂肪族异氰酸酯全产业链制造技术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三年蝉联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的一系列自主新产品陆续投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带来巨大效益。
依靠技术创新,万华集团实现了由依赖技术引进向坚持自主创新,由追随型本土企业向创新型跨国公司的华丽转变。记者了解到,万华创新步履未停,研发中心二期已于2020年年底开工,将扩建绿色化学和新兴材料孵化基地,建设30多个项目,致力打造中国化工行业研究能力最强、全球一流的研发中心,为万华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
蓝鲸2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进行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全球最大最先进深水养殖工船“HAVFARM 1”、交付了国内8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让中集来福士成为海工装备领域的一颗闪亮明星。而这些闪耀国际海工板块的“网红”都诞生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
2009年,定位于打造海洋工程产业链条聚集区,带动我国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提升,中集集团成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专注海工装备,专攻技术研发,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集海工院共获得专利授权228件,其中发明94件、实用新型120件、外观设计14件,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25件,绘制了中集来福士的海洋产业蓝图,助力烟台高端装备制造业挺进“深蓝”。
骨干企业的创新发展,“头雁”引领,激发了“强雁”跟进、“雏雁”齐飞的企业创新局面,烟台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烟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9家,总数达到1120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2家,10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产学研合作建设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中国自主创新的新思考。当前,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模式,烟台也不落其后,积极探寻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绿叶制药集团抗体车间
2021年1月14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制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瑞欣妥®)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开展全球注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瑞欣妥®获批不仅是绿叶制药全球化战略中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在全球创新微球技术领域上迈出的一大步。而这一成果便是基于烟台大学与绿叶制药“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平台取得的。
“绿叶制药承担开发为主的阶段,烟台大学药学院承担研究为主的阶段。”2000年8月,烟台大学和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各投资50%成立了烟台大学药学院,实现了“产、学、研”的实质性联合。绿叶制药集团强大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与药学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陆续突破新型高端制剂的技术壁垒,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新型长效制剂技术平台。其中主持研发的2个新药(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和盐酸安舒法辛缓释片)已在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1个新药(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并于2021年1月获批,对于突破技术垄断,保障中国患者用药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建设的又一范本是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该共同体以烟台市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联合省内外“政产学研金服用”等50家核心单位启动建设。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院士团队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将微纳传感技术、纳米材料、控制系统与算法等学科领域高端创新资源引入烟台。
产学研模式的创新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烟台制造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烟台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315所高校院所建立起了合作关系,组织5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120余场合作交流活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00余项,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推动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互联网平台创新
“云”赋能!为实体经济插上高质量发展“翅膀”
接棒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正扑面而来,为制造业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仅是对全国而言,烟台亦如是。记者注意到,2021年3月,在我国企业登记网上注册申报服务系统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新增“互联网设计”行业,第一个注册企业为“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建设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的企业,成立于2015年。这朵“橙色云”,来自烟台。
橙色云“无人智慧档案系统”
谈起“互联网设计”,就不得不提到让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头疼的“老大难”:创新能力弱,装备水平低、招人留人难。互联网设计正是为解决这个难题应运而生,让企业主不再有任何顾虑,直接通过云协同研发平台实现项目管理流程上云。而对于研发服务企业而言,互联网设计更是帮助他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让他们的工程师团队能够接到更多的项目,使其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2020年底,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经过数年的研发实践,整合完善,隆重发布了旗下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橙色·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这一平台,独创性地开发了CDS云协同、CRDE云研发两大系统。可以说,橙色云在这一领域撬动了潜在的千亿级的实体产业市场。
“橙色·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通过打造“平台+协同+研发+场景”的工业生态全景,加速实现云上互联与产业的融合,进而实现以全新的业务形态推进产业智能化、研发数字化。从而让互联网技术赋能工业设计,助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工业强国建设。”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迎芳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烟台以融合发展为突破,信息化赋能转型频现新亮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居全省前列;启动烟台市企业上云工作后,累计推动上云企业875户,兑付“云服务券”资金1534万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累计26个项目入选全省“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解密烟台制造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感知,创新基因融入了烟台的骨血之中。未来,烟台还将继续部署创新链条、聚集创新要素、推动成果转化、加速互融互促,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