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4月,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两年平均水平来看,同比增速都已转正,但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依然下降0.4%。
对此,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周三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月度数据分析会上表示,有三个原因导致制造业投资始终未能得到较强提振。
首先是制造业投资修复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资本开支到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存在滞后;其次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压缩了处于下游的制造业企业的盈利空间,抑制了企业投资意愿;第三是目前国内和国际层面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
关于不确定性,钟正生说,国外方面,随着欧美国家疫苗注射力度加快,中国出口能否持续保持高增长,是企业投资必须要考虑的。国内方面,制造业投资疲软和中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关。
2020年,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个中长期的目标是清晰的,但对它实现的路径目前仍缺乏协调和部署,甚至可能出现地方层层加码的问题,这也导致部分企业不敢投资,尤其是高耗能的制造业企业不敢投。”钟正生说。
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崔历则表现得相对乐观。她认为,今年制造业投资可能呈现稳步回升的态势。
“在疫情后,科技行业、环保行业(的投资)等都是在扩张的。另外,从传统行业来看,经过了过去4、5年的整合,企业利润水平有一定上升,再加上再通胀的趋势,企业盈利比较好,对这些行业也是推动。”她说。
对于出口前景,崔历表示,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她说,目前全球正处在资本支出扩张的周期,这些对中国的出口是利好,预计年内外贸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概率较大。
不过,崔历指出,从4月的数据看,芯片短缺对汽车和高科技产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总的来说,供给端的问题是短期的,对经济中期和长期的影响不应高估。
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谈从炎也表示,制造业投资处在一个明显的稳步向上的修复过程,这代表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逐步增长。
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两大挑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和通胀抬头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带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即使是调整预期(扰动)也会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第二个是大宗商品的价格,这会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带来推升作用,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下游企业的利润受到挤压,这是需要关注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PPI同比上涨6.8%,涨幅较3月加快2.4个百分点,创2017年11月来新高。分析师普遍认为,二季度PPI连六破七的概率较高。
李克强总理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