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政策正集中发力。4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重点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此外,《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银保监会日前向银行保险机构专门下发了做好2021年制造业金融服务有关工作通知,从加大制造业信贷投放、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此外,还特别提到加大保险资金的支持,提高制造业企业的风险保障水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与其他资金相比,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的优势,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减税降费红利也在持续加码。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称,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方面,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各地也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日前联合其他三部门制定了《金融支持北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从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完善信贷运行机制、强化多元融资体系和创新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政策落实。央行上海总部制定印发的《2021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明确提出辖内金融机构加强对制造业金融支持。广东省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也要支持传统制造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厦门国际银行投行分析师任涛表示,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将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真正从根本上缓解实体经济企业经营压力,并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对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引导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加大支持力度和资源倾斜。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5.62万亿,同比增长38.8%,增速已连续16个月保持增长,逆转了前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低迷的态势,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科创板为相关企业开启了直接融资的便利通道。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高端制造类企业有45家,占比为16.5%,与此同时,还有34家高端制造类企业处于排队进程中。
尽管趋势向好,但分析指出,当前制造业投融资仍然面临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投融资错配比较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商业银行投向各行业的信贷质量来看,制造业不良率普遍较高,再加上一些潜在风险还在陆续释放,使得商业银行在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方面力不从心,‘不敢贷、不愿贷’的心态比较明显。”任涛直言。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并创新融资模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对于提升制造业的贷款占比,需要一系列相应制度安排,包括内部机制向制造业倾斜,或者利用法治化、市场化的债转股化解风险,通过这些制度体系安排进一步夯实银行业支持制造业的基础,外在有政策引导,市场有客观需求增长,银行有相应机制配合,这样能够保证银行对制造业贷款支持力度提升。
任涛建议,金融机构可以跳出传统服务模式,强化链式一条龙服务,通过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有效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