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某公司开出了2万月薪,招聘拖车司机,但是无人应聘,这是为何呢?是年轻人都吃不了苦,还是现在大家都太有钱了,不需要上班了呢?
其实不光是运输业,在传统的制造业,用工荒的问题也十分严峻。资料显示,70%的企业正在遭遇用工荒问题,13%的企业常年存在用工短缺问题。近60%的企业缺乏普工和技术工人。有老板表示,自家车间里,100多个工人月入过万,最低的也超过了6000元,但还是找不到足够多的年轻人,以前是工厂挑工人,现在是工人挑工厂。
为了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不断放低了招聘门槛,以前工厂不要45岁以上的工人,现在将年龄放宽到了50岁,以前还会要求大学毕业,现在唯一的条件,就是能把事情干好。但就算如此,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进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举招商引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凭借着区域优势,形成了代加工产业模式。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程度高,所以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不高,够勤快,就能进厂工作。打工获得的收入虽然比不上白领和体制内的工作者,但远远超过了在家务农,于是大量的农村人离开了老家,去了沿海地区的工厂里,不停地加班,换来了四五千一个月的薪水。他们基本上没有社保,996是常态,这些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实在是太辛苦了,但在他们看来,在家务农也没有社保,还需要007,打工更加划算。
但互联网普及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知道了企业必须要提供基本的保障,不再满足于模仿父母辈的步伐,为了微薄的收入,每天在流水线面前守上十几个小时,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一边又一边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使得电商、快递和本地服务业迅速发展,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成为了新的职业选择,和进厂做工相比,时间更为自由,也不用被拘束在岗位上,更受年轻人欢迎。劳动者被分流到了这些行业内,使得用工矛盾更加尖锐。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中国有14亿人口,巨大的人口红利,使得制造业长期依赖低价劳动力,宁愿让100个人去制作利润低廉的衬衫鞋子,也不愿意投入资本创新技术,去生产利润率更高的芯片、机器。他们忽略了技术升级和劳工培养,使得产业转型困难,工资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到年轻人。
用工荒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年轻人吃不了苦了,而是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劳工培养和保障体制匮乏。只有从这两方面着手,才能让年轻人进厂的意愿得到提升。
将劳动法落到实处是很有必要的,若是每天只工作8小时、按照法律双休放假,不加班就能拿到6000元以上的薪酬,年轻人还会对进厂工作那么抵触吗?有的工厂表面上看起来工资很高,但不过是长期加班换来的结果。现在年轻人正在步日本社会的后尘,开始了低欲望生活,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给他们实际的好处,还是像过去那样,用画大饼打鸡血的方式刺激他们,是不会有用的。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后,制造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才能真正提高,年轻人也才不会以进厂做工为耻。以焊接工为例,传统的电焊工一个月只能赚五六千块钱,还得承受巨大的健康风险,但高精尖设备的焊接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实际劳动量很少,但月入过万轻轻松松,还不用加班,所以不存在用工荒问题,很多人挤破了脑袋,也要获得从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