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开盘后震荡下行,沪指转跌,创指跌逾1%。午后三大指数横盘整理,沪指在3400点上下波动,创指一度跌逾2%随后跌幅收窄。临近盘尾,三大指数略有回暖。截至收盘,沪指跌0.93%,报3411.51点;深成指跌1.12%,报13607.27点;创指跌1.12%,报2668.08点。
今天三大指数没有继续拔高,而是震荡回落,一度跌破3400点,可见市场依然有一定的谨慎情绪。之前专注基本面研究的李萤老师为大家做了政策超预期的解读利好刺激,A股反弹!解读「政策指引」的四个超预期 ,今天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政策引导之外的深度分析!
前段时间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点看不清,对于政策引导对产业变革的方向感觉很模糊,而且对中国高端制造业迟迟没有涌现而发愁。
政策措施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带量采购把常规药和医疗器械的价格压得那么低?为什么官媒会批评互联网头部企业争抢社区网购的行为?为什么要清理整顿直播行业?为什么教育改革用名额分配这么强硬的方式打击学区房?……
一切应该和高质量发展与调整结构相关,政策的指向是改善营商环境,对产业升级做正面激励:带量采购不仅是节约社保支付费用,反对争夺社区网购不仅是保护小商贩利益;整顿主播销售虚假产品不仅是打压直播行业,对学区房的精准打击也不仅仅是简单地调控房价。一系列政策和舆论导向都有共性——直指资源错配,这是对中国四十年来市场经济格局中劣币驱逐良币的修正。
何为资源错配?
资源错配,意味着市场调节机制出了问题,市场激励和竞争格局扭曲。企业不是依靠质优者胜而是野蛮粗暴地扩张和推销者胜出,市场竞争不是产品价值竞争而是资源投入的竞争,市场没有鼓励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而是在鼓励灰色交易、鼓励寻租和虚假夸大的宣传,结果是消费者得不到好产品,而供应商的利益却被中间环节吸干。
举一个案例大家就明白了,成都倍特药业就非常典型靠打通销售渠道上位的:在这家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倍特药业每年销售额的50%左右,也就是15亿以上的钱用于学术营销推广。
尤其是在新冠期间一场视频会议的平均成本居然是9万元,平均每个医生的身上花了1174元;公司三年学术推广费达到惊人的45亿!公司的产品成本为0.87元,到患者手中的终端价格卖到161.45元,99%的毛利率,但中间差价的60%以上却都被销售费用拿走,销售费用的99%又都是所谓的学术推广费,翻开医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没有一家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能低于35%。这是在鼓励卖最劣的药,赚最快的钱......
我之前文章里有提及三只松鼠飙升的成本曲线千亿资金南下,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几乎都是为搜刮流量,向各种互联网流量平台缴纳的“税”;完美日记最近公布了自己的年报,2020年全年总营收为52.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2.6%,却全年巨亏26.8亿元——亏损主要源于巨额的市场和销售费用。完美日记卖掉一支100元的口红,就要付100元的各种营销费用,还要亏掉50元。明摆着互联网平台、薇娅和李佳琦们,抽走了完美日记的血,吃了生产制造商的肉。于是三只松鼠或完美日记们,一方面咬牙砸钱,另外一方面拼命降低原材料成本,产品质量滑坡,消费者被羞辱。
这就是中国的营商环境的新常态:过剩的产能不愿退出,压价跑量变成合理的生存模式,在跑量的路上密布大大小小的“坑位”。生产者靠缴纳形形色色的“坑位费”上位——今天薇娅、李佳琦收取的费用造就了他们一年二十亿的个人收入,就是已经过气的李湘,随便代理一款产品张口就是80万的坑位费,加上互联网平台按收入级差提取分成,统统在鼓励敢烧钱的出位,而不是鼓励做出真正的好产品出位。而市场有个非常奇怪的逻辑:出的起钱说明有底气,有底气就等于产品好!这样的判断和穿名牌就一定是有钱人一样的幼稚,因为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虚张声势这类词汇。
资源错配引发了什么?
这也并不是营商环境的新常态,这不过是中国商品从被零售连锁渠道碾压转到被直播带货碾压而已。无论是央视的广告位招租,还是医药贿赂的暗渠、无论是沃尔玛、家乐福高昂的货架费、还是心甘情愿的OEM贴牌生产,这些和薇娅们天价的坑位费没有区别,和互联网平台收入提成没有区别。在一件又一件的网红爆款产品上,我看到当年秦池和太子奶;在一场又一场声嘶力竭的直播叫卖声中,我发现了三鹿奶粉和毒明胶的幽灵......
只要你钱足够多,肯砸广告买流量,你的货就能顺利卖出,你就可以跑量,你就能顺利周转,你就能活......太多的制造商熟悉这种模式,对于他们来说,选择支付昂贵的推广费是低风险的事,而长期琢磨产品、搞产品创新、搞长期主义才是高风险的事;既然烧钱就能活,何必用产品征服人心?表面上他们是付出最多的一端,实际上他们何尝不是整个营商环境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帮凶?制造商还自信另有找补的余地:
方法一
先搞规模扩张然后找贷款,加杠杆把稀薄的利润变成丰厚回报:用别人的钱赚钱——负债增加净资产回报率可以看起来很高——这不过是小学生的除法: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就敢跑马圈地,一掷千金买地造房。
曾经有经济学家一直疑惑:中国企业家为啥总有“资金饥渴症”?因为这类企业家他不创造价值,他要的是自己赚钱,所谓产品,不过是他赌博的筹码。
方法二
不拿产品当筹码,直接制造公司,公司就是未来的筹码。
硬冲两三年漂亮的业绩,披挂上独角兽的铠甲鸣锣上市,然后自己的股份欣然抛售,二级市场轻松套现。制造一个靠跑量冲上去的企业,然后把企业高价卖给紧跟“潮流”的二级市场。如果这样也可以,谁还想在生产的产品上赚钱,羊毛出在猪身上,轰轰烈烈地割股民的韭菜就OK了。
这样的营商环境给了我们如此憋屈的现状:一个化妆品消费大国,生产不了任何一款高质量的化妆品产品;全世界最大的保健品消费大国,品牌企业只敢使用海外进口的原材料;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几十年的市场换技术,却造不出兰博基尼、造不出劳斯莱斯、造不出法拉利......国家在数控机床上给了多少政策和鼓励,到现在仍然只能依赖进口(说到政策补贴,真的要感谢新能源车和光伏风电补贴退出,再补下去也养废了。芯片补贴退坡的那天,可能中国的芯片真的做强了。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聊)。
为何一定要改变资源错配?
劣币驱逐良币模式是一种耗散模式,它对生产者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太多传统产业困在其中,继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消耗需求。中国真要走向有质量的高增长,推动国内国外健康可持续的双循环,就应该引导企业往质量服务上去竞争。快公司都会很快遇到自己玩不下去的那一天,真正的市场化会允许这些公司破产倒闭死亡的;只有这样大家才明白拥有创造高于商业价值的企业,执行长期主义的企业是多么珍贵。
我们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中国的白电产品独步全球,不就是因为有美的、格力、海尔这样的企业,不就是带领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们,个个都是长期主义者吗?找准执行长期主义的企业家,比找准一家如日中天的公司更难,但值得这样做。因为找到长期主义的企业家,等于找到企业长期成长的基因。就像王永庆感叹的那样:“一棵红衫能长这么高,其实结果早都蕴育在种子里面了。”
人的想法总是不同的,中国尤其盛产热衷“吹糠见米”、只爱快钱的所谓企业家,这可能来自我们长期错误的“奖励-惩罚”教育机制,也可能来自过去穷怕了的暴富心态,还有农耕文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随着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新高度,几千年来靠战争暴力手段争夺资源的方法一定会逐步失效。人类完全有条件在动态平衡中长期生存和发展,这样的环境更适合长期主义者成功,更加速短期暴富梦想的破灭。我对人类作出理性选择的能力仍然保有信心,也很高兴自己能够找到执行长期主义原则的好企业,可以选择和长期赢家站在一起,参与他们的好生意,和他们一起获得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