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说非常重要,它非常高效而且可以24小时都可以工作。
但是呢,这个领域却长期被国外垄断。
比如外资四大企业: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安川电机垄断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份额。
那么问题来了:
国外为什么能垄断呢?
国产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首先呢先给大家聊聊工业机器人是什么。
通常说的就是面向制造业的机械臂或者机械装备,这些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多个可动关节和高自由度,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用来代替人力。
而一台好的工业机器人,肯定是从材料、机械工程、电子电气工程,到控制软件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共同发达的结果,缺一不可!
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和德国两个国家。
他们为啥那么厉害呢?
这就要说到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产业链了。
它主要分为:
上游-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商,下游-系统集成商。
小鲸我来针对每个领域跟大家具体聊聊。
先来聊聊上游方面。
工业机器人有三大核心零部件,分别是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
减速器就是利用齿轮的速度转换器,实现电机转速、转矩控制的精密动力传送设备。它可以把转速降到工业机器人各关节所需要的的速度,可以说,工业机器人上面运动的核心部件关节就是它构成的。
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所以这部分算是研发生产难度最高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据统计,全球精密减速器市场70%的市场份额,是由日本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两家企业占据。
中国国产减速器还没有实现自给自足,依赖进口比较大,并且进口的价格昂贵且售后维修费用高。跟国外的产品比较,咱们的国产减速器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接着咱们说第二个组件,也就是伺服系统。
它主要由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编码器组成。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动力来源,它可以让它能够按照指令信号做出位置、速度或者转矩的跟随控制。
从伺服系统市场占比来看,数据显示,日系的伺服电机跟欧美品牌约占70%左右。
跟国外的产品比较,咱们的国产伺服电机差距主要在于性能不足、缺乏高精度以及大功率的编码器。
最后就是控制器。
这玩意你可以理解为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机器人作业指令以及从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号,支配机器人去执行规定的运动和功能。
它的难点在于算法,也就是如何控制机器人去干活的指令。目前领先的各大机器人生产商,都有自己独有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缺少核心算法人才以及控制器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
总体来看,上游部分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占据,国产企业在这方面还缺乏很大的竞争力。
接着咱们聊聊中游方面,也就是负责工业机器人部件的生产加工、组装以及销售。
虽然门槛没有核心零部件那么高,但是科技含量也是有的。
组装可不是把机器人放到指定位置插上电,然后电脑上装一些软件这么简单,还要考虑整个产线的流程设计,如何配合系统整合与设备状态监控等,最后才能完成真正的集成。
这方面国产企业的水平,虽然算不上领先吧,但是还是可以的。
最后就是下游方面,主要负责厂商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及售后服务等等。
比如我今天要个焊接机器人,但是也要加个激光加工以及搬运功能。
OK,没问题!
难度不大!国产企业分分钟可以搞定!
然而正是由于这个技术难度不高,所以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很低很低。
日德机器人
当然了,日本跟德国在机器人方面能领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同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德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很多青壮年,尤其是日本最近这几年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其次就是汽车行业的快速崛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和日本的汽车销量都开始迅猛增长。德国的汽车年产量从不足200万辆提升至近400万辆,日本的汽车年产量从不足100万辆提升至600万辆以上,下游的产业也随之崛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德政府都大力支持发展机器人行业。
国产机器人现状
那么国产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
不吹不黑!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关键核心部件研发亟待突破。
虽然目前中国国内机器人技术基本具备,但机器人产业涉及到整体工业水平、科研体制、配套产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国内品牌和海外品牌仍有较大差距。
在关键核心部件上,中国企业还需攻克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
虽然诞生了诸如像上海机电 ,汇川技术 ,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核心设备零部件公司,但是想要追赶头部玩家,还需要更多时间的迭代才可以。
感悟
总的来说,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行业,靠着巨大的市场红利和日益提升的工业密度,有着飞快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4.0的时代的到来,更是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虽然咱们在核心零部件和本体制造上,跟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远的差距要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