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青岛,心中无红尘。”提起我国“北方第三城”,众人皆说青岛当之无愧,毕竟从2000年起就赶超沈阳甩开大连的青岛,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绝对硬核的城市实力牢牢占据着“北方第三城”的位置已有20余年。
但现如今,青岛的城市竞争格局面临瓶颈,而以郑州、西安为首的“新兴力量”也在逐渐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稍有不慎,青岛“北方第三城”的专属宝座便会失守。有人说,青岛没有退路了,必须要激流勇进,只有承认当下的落后,才能谋求新的发展。所以,青岛的城市发展当真风光不再了吗?
曾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先行者
众所周知,山东是全国经济大省,青岛则是全省城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若是将北方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对比,青岛则是仅次于北京和天津的存在。
作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先行者,青岛这座城也曾有过一段光辉岁月。
长期笼罩在殖民统治的阴影下,勤劳勇敢的青岛人民化悲愤为力量,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种子在这里萌芽,凭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以及殖民统治时期尚且完好的市政建设,传统制造业从这里兴起。
解放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青岛的工业发展引领了一代潮流。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轻纺织工业为青岛开启了城市发展和振兴的大门。在那个年代,作为我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的青岛,与上海天津比肩齐名。
同时被带动的还有整个青岛经济的发展,由于青岛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保持在我国的第一梯队,且城市排名也在稳步上升,在改革开放时期,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青岛,积极地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争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说起青岛制造业的辉煌发展史,不得不提青岛制造业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这五朵金花在上个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凭藉着绝对的发展优势,拉动了青岛的经济增长,也由此换来了青岛“品牌之都”的城市名片。
除了生机勃勃的传统制造业,青岛的外贸和海运也是独树一帜。作为港口城市的青岛靠海吃海,贸易往来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岛增添的城市活力。
绿树掩红瓦,碧海映蓝天,青岛的城市旅游业发展实力不容小觑,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仍保留着欧陆风情。中西文化交相辉映让整座城市充满了艺术的气息,青岛更是有“东方瑞士”的美誉。为此也常常有人说在北方看海一定要去青岛,看了青岛的碧海蓝天,你就知道北方的海洋天堂是什么模样。
作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先行者,青岛依靠着优质的产业发展驰名中外,也就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的城市GDP排名长期稳居全国前15名。
21世纪之初,青岛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年代,城市GDP排名稳列全国前10名,接连超过了沈阳和大连成为了北方第三城,直到如今,尽管地位,岌岌可危,但青岛仍以微弱的优势领先。
现如今遭遇发展瓶颈难逃式微
随着互联网的腾飞和金融行业的兴起,仍然依靠传统制造业吃老本的青岛发展活力不断衰退,遭遇发展的瓶颈,青岛腹背受敌。在千禧年的第十个年头里,青岛的城市GDP排名不幸跌出了全国前10强。
尽管六年后,青岛与南京比肩实现万亿产值,但排名并不理想;又过三年尽管青岛的GDP仍然维持老破百亿的状态,却被无锡和宁波甩在了身后。而紧追青岛的郑州城市GDP不过比青岛少了150多亿而已。同为北方城市,面对不日赶超的郑州,青岛未免胆寒。
都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可是青岛却留不住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近年来,以成都、杭州为首的新兴网红城市登上了新一线城市的宝座,面对绝对优质的就业生活环境、令人心动的人才招引政策,怀揣造业晋升梦想的年轻人纷纷奔赴新一线。面对此情景,青岛去岿然不动固守着一方乡土。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本地的大学生就业率非常低。一方面,固守着传统制造业的青岛新兴产业匮乏,缺少就业前景,在人情社会之下,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以金融、互联网为首的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实力水平无处发挥。
另一方面青岛的房价堪比一线城市,但住房条件却并不怎么理想,城中村盛行,城市规划不足,总体性价比不高,这让拿着不到4000月薪却又想着在青岛安身立命的年轻人犯了难,相比较新一线城市人才招引政策的各项补贴,青岛显然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城市发展再好,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软输出能力,即便是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如诗如画的海滨风情,也并不足以成为提高城市影响力的附加值,何谈对高素质人才的招引?
青岛的传媒行业发展差强人意,甚至是整个山东的媒体对外宣传能力都不足以同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匹配。混淆视听的旅游行业乱象,耸人听闻的原住民低劣素质,正是由于媒体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缺失,致使青岛的对外形象一损再损。
新旧动能转换的滞后成为阻碍青岛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诚如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新锐人物奖颁奖典礼上,风光一时的海尔老总张瑞敏与腾讯掌门人马化腾的一次正面交锋。
代表传统制造业的海尔向代表了新型互联网行业的腾讯发出了略带嘲讽的质疑。与其说这是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倒不如说这是代表山东青岛的传统制造业对于全国新兴第三产业的抗拒与不屑。
随着传统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的转移,青岛逐渐丧失了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优势,再者尚未能够谋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活力的缺失,导致青岛的经济话语权逐渐式微。
研究前年的全国经济比重,我们不难发现,北方城市的经济总量只占据全国比重的三分之一,而北方的城市在产业和技术上的新动能又普遍不足。现如今已形成了“南强北弱,南方开放北方保守”的不利发展局面。如此,以青岛为首的北方城市压力激增。
青岛何去何从?唯有逆风翻盘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所面临的产业结构和人才招引问题逐渐凸显,既然无路可退,必然只能背水一战,实现逆风翻盘。诚如前文所说,只有承认当下的落后,才能谋求新的发展。
劣势凸显,却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和发展好自身的优势。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养活一代人的青岛,的确在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和转型中滞后,也确实需要尽快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
但青岛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又在于青岛对于自身优势的认知不够,从而影响对于行业发展的判断。作为老牌重工业城市的青岛工业体系十分完备,实体经济走向大好。
反观国际上脱离实体经济而大搞特搞虚拟经济而最终面对泡沫经济显得不堪一击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的发展,少不了金融、互联网等第三产业的拉动,但仍需有实体经济的兜底。连古人都明白实业救国的道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味地要求工业城市去工业化?
错过了移动互联网,青岛还有工业互联网,而当下,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工业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借助于互联网+力量,实现传统制造业产业模式的迭代更新,创造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放下执念,才是做好国内外双循环枢纽的关键一招。即便是面临北方第三城的失守,青岛的城市发展也不应当全盘围绕保住“北方第三城”的称号而病急乱投医。放下对“北方第三城”的执念,最需要做的就是立足当下放眼长远。
改革开放40多年,青岛能够成为首批沿海开放的城市,便足够说明这个城市在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青岛不仅仅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更是国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枢纽,须得引领开放,努力促成互联互通。
有国家政策作为兜底,青岛又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失去“北方第三城”的名号并不可怕,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缺乏对经济大局的思考最为致命。青岛须得认清情势,转变观念,用开放的理念引来创新源头活水。倒逼产业格局的变动与发展,为城市的复兴助力。
与其说国内各大城市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这是时代赋予各大城市各司其职协同发展的机遇,别说什么“北方第三城”的失守,更不要说什么风光不再,这些虚头巴脑的名号不过是过眼云烟,以青岛为首的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大格局为谋,从关键着眼,借以实现城市的自我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