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三星关闭了位于广东惠州的工厂,这是三星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至此,三星手机制造业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历时27年。三星的下一个目的地,是越南。
无独有偶,日本电子巨头索尼也关闭了其在北京的智能手机工厂,将自己的生产线转移到了泰国。除此之外,苹果也逐步关停相关产业链工厂,准备去往越南。而富士康的选择是印度。
其他诸如高通、阿迪、耐克等制造业巨头们纷纷离开中国市场。
随着这些跨国公司的不断退出,你是不是也会不禁悄悄自问:我们还是“世界工厂”吗?制造业大王曹德旺曾在年初就提醒,跨国公司的离开不仅仅是人力成本,更要警惕全球制造业的“去中国化”,中国的复兴离不开制造业的崛起,而各大巨头离去的同时,更是各国背后关于制造业的“生死博弈”。
一、成就:中国制造业异军突起
对于文章开篇的疑问,小良给你肯定的回答,我们还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发动机”。
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约有220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这其中有传统的钢铁、玻璃、水泥,也有家电、器械。举个小小的例子,一只小小的打火机,中国的年产量可达150亿,占全球产量的75%。
曾经一度作为发达国家支柱的工业,比如汽车、船舶、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在近十年内纷纷被赶超。你也许不知道,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产量就已经跃居全球第一,销量占比30%。
在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中,中国在太空、深海、卫星、导航、飞机制造等领域发起挑战,很多霸主国家的地位被赶超。高铁、新能源汽车、无人机、超级计算机也不断传来喜讯,这是中国制造业异军突起的真正中坚力量。当然,在中外技术你追我赶的过程中,还有是有很多高精尖技术始终无法突破,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芯片技术。华为、中兴等中国公司吃的苦头,可以说一言难尽。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完全体的制造业大国。
二、战术:人口红利,以买代造,市场换技术
华为的芯片被限制以后,很多人都对“以买代造”的芯片发展战略提出的批评,甚至哀叹失去的三十年。小良觉得,这都是不理智的叹息。
中国的制造业在30年前是什么样?面对外部的各种封锁和内部的急需发展,如何能在困境中实现突围?必然是打开市场,靠着外部的惯性带动市场,进而带动内部的发展。量变才会引起质变,如果连最开始的量都没有,那如何去奢求质变?
而这些战术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世界工厂”的最大优势:
- 人口红利:就是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低廉的劳动力。
- 以买代造:核心部件的研发退后 ,用购买的方式打通产业链,减小西方国家的防备。
- 市场换技术:通过打开国门,用市场和利润吸引高精尖技术落户中国,共同进步。
事实上,这些操作堪称“利器”,正是在这些操作的掩护下,中国制造业急速膨胀式的发展。以西方国家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发展为今天的制造业大国。面对中美贸易战,老胡曾说过,美国也许没有想到,中国原来这么抗揍。你不妨仔细想想,抗揍靠什么?就是靠制造业。
海外企业们利用廉价劳动力去生产出了规模庞大的产品,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而工厂建设的当地,也凭借着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解决了就业问题,为当地GDP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富士康为例,2010年在河南郑州建设的富士康工厂为当地提供了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相关产业的增长量超过了50%。
三、“中国制造”不再廉价,警惕制造业“去中国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链上游的市场不断占有,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慢慢提升。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劳动成本仅比美国低4%。此外,中国的工资正以比生产率提高更快的速度增长,人民币也在逐渐升值,“一言以蔽之:中国制造业已不再是必定节省成本的万能途径。”
这是事实,也是很多外企离开中国最爱官宣的理由。
但实际上,无论是富士康还是苹果,这些口口声声为了更低劳动力去越南开厂的跨国公司,受困于当地人员素质和个性化环境的影响,实际上一个季度的亏损就能抵得上员工的工资了,那为何还要坚持撤出中国?这就要警惕,西方国家制造业“去中国化”也许不是说说就完的。
未来的制造业,除了低段位的苦力制造外,更多的是“创新之战”,“技术之战”,“标准之战”、“市场之战”。没有掌握核心科技,想在这些战场上胜出,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曾问我,伟大祖国的复兴什么时候就到来了?看罢制造业的发展,我斗胆猜测,等越来越多的华为、阿里、大疆这些掌握了核心科技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出,等中小企业也开始专研科技甚至掌握某种独门技术,等中国的产业环境进一步完善,迎来新的质变,制造业真正成为霸主时,复兴就到了。
而这一天,越来越近了。你看某国,他有多着急,咱就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