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与质量是一个国家在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评判因素。自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对于生育的理念逐渐转变,由原来的"多生多育"改为"优生优育"。
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善也使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伸,出生率的提升和死亡率的降低让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这种变化不仅仅从数字上表现时代的发展现状,更是直接重新组建了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主力结构。
曾经为抑制人口大量增长而采取的计划生育计划现如今成为了我国老年化现状的直接诱因,在二胎政策开放后仍未对这一社会问题起到预见性的改善。
多年来实行的生育政策,已在时间的见证里看到了优劣所在,与此同时老年化的到来改变了劳动供给,也转变了社会消费偏好和人们在储蓄上的行为习惯。
这就如同一根牵引绳,一发而动全身,伴随着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相对发展失调,人口年龄梯段结构对行业制造的水平高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简而言之,即人口老年化对我国制造业的人口资源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可在现实中随处见到所谓的制造业"老龄化"状况。
制造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在工厂中,一眼望去见到的并不是正当壮年的年轻人,更多的还是曾经以崇尚劳动力为主的上一辈人。
几十年前,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制造工人是所有青年人的梦想,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里,人们坚信辛苦滴下的汗水是上天赐予每位踏实肯干的劳动人民的甘露,
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生活即使枯燥也代表着人生里的荣耀。但30年后,中国各地青年对工厂却是嗤之以鼻,那里成为了大多数人抗拒的工作岗位。于是作为曾经中国中坚劳动人民安生立命之所的工厂。
在核心力量逐步进入老年后,迎来了重大制造危机。以目前的人口结构状况看,在老一辈劳动工人退休后,中国制造业的大军仍然会有着大量空缺。
即使我国人口老年化问题带动了制造业"老龄化",但如果能有大量年轻血液前往工厂进行劳动力补充,也可以在国家科技发展解决这件危机之前起到一定的暂缓作用,
可事实却是制造业人口空缺问题在逐年加重。我们经常在网页搜索栏里看到"用工荒"三个字,自2004年起,中国"用工荒"问题就在社会中展开了讨论。
每年春节后的返工潮,就是珠三角地区的"抢人"黄金节点,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工荒状态后。
今年受疫情影响,"用工荒"达到顶峰,不少企业在复工复产时甚至使用专车接送员工,防止自家制造工人被其他厂商"拦截"。
90后对于新兴行业的向往
面对已经来临的困难,中国的90后青壮年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他们在社会生存形式的转变之时一直寻找着新时代的机遇,而不是按部就班地遵循原有的老式就业流程。
穿梭在城市街道之中的外卖员成为了如今网络物流时代的基层储备力量,走在马路上,四处驾驶着摩托车,穿着黄色衣服,带着蓝色帽子的外卖员十分引人注目。
年轻一代参与配送服务的热情远远大于他们进入工厂的动力,著名企业家曹德旺见到此状也表示不能理解,现在的青年人是怎样的想法才会抛弃曾经人们引以为傲的工厂工作,从事外卖行业。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商平台在极短时间内崛起,其中美团、饿了么两大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外卖行业巨头率先占领了配送劳动军的主力资源。
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一名骑手是现下就业状况里较为自由、随性的选择,也是所谓的"网红职业"。
入选门槛低,只需一辆摩托车、一部手机,就能在简单培训后上岗,薪资可靠。在人生承上启下的阶段里这份工作似乎是种不错的选择,至少比起前往工厂之中受到上司不时地压榨,血气方刚的90后无疑会更认可前者。
其实年轻制造工人数量的减少并不代表着外卖行业一定是罪魁祸首。成为骑手只不过是众多劳动力流失的一个原因。
在短视频、线上带货直播等一系列网络快速变现行业兴起时,除却类似于医生、老师等社会认可层面较高的职业,工人是一份并不足以引起青年人注意的工作。
引起年轻人不愿进入工厂问题的深度分析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除科研人员在研发设计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外,还需要一线工人将方案实施,成为最终可利用产品。
工匠精神是如今在制造行业一直宣扬的就业态度,但在这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让人不由得惋惜。造成年轻人不愿进入工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层面:
从现代化产业发展梯次来看:
在第二产业(各类专业工人对各类工业产品进行制造加工)充分发展后,第三产业(除工业和农业外的其他发展产业)开辟并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这些产业链将会吸纳大量就业人员。
这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直接导致了年轻人人生选择的多样化,进入工厂工作并不再是第二产业盛行时的热门选择。
整体社会氛围方面:
在以高等教育为人生成长路上的最高目标的跨世纪和新世纪青年周边,往往充斥着对于工厂制造业工人的贬低言语。
曾经受人尊敬的工人,通过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之后被划分成为了较低层次的工作,潜意识里的低端职业观在社会上引导着一种不良的就业风气。
教育环境和认知导向:
在众多家长与老师心中,进入高等学府才是评判一名青年学生成功与否的的关键性因素。长期沉浸在纸张层面的学习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无法将实践精神实时地融入年轻一代的行为之中。
于是在思想方面需求度较低的工人工作成为了学习成绩较差孩子的就业方向,只有"优秀生"才不会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制造技能学习。
将对于学习成绩的执着度强加在未来岗位之中,间接导致了教育环境中的认知导向偏差。
在本身的地域或生产模式方面:
一系列内外原因相互加持也直接导致了年轻人对于工厂就业望而却步。
在城市化发展中,大多数曾经随处可见的产业生产基地由原来的市区逐渐搬离,进入集中工业发展园地生产制造。
这些工业区多位于城市偏远地区,其中工人常久住郊区,与市中心地带相距甚远,使年轻人进行娱乐等活动十分不便。
在工业中,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对工人的忍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常年生活条件的新一代青年难以像老一辈劳动者那样具有强大承受素质。
企业难以招收制造劳动力,与自身的发展趋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冲击时,中小型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类措施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化利润。
就员工聘用方面看,企业将会进入裁员期,或减缩员工用度,并且并未在招工方面表现过多诚意与欲望。
"制造大旗"在现状下的接棒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依靠强大的劳动力资源将工业资产进行成本优劣分工,之后大力开展了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的制造产业链。
在劳动力高度密集的情况下,我国在国际环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身为"制造大国"的我们并不是"制造强国",在众多工业生产之中我们并不能做得足够精细。
类比于世界瞩目的德国制造。近几年来的人口老年化加重导致的制造业"老龄化",伴随而来的弊端即为制造业中人口红利的消失。
这一结构转变,使得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中变得愈发艰难,如何能够持续保持制造行业的繁荣,是当今社会发展之中的一大难题。
除呼吁更多青年投身于工厂制造之中外,国家对于工人的福利机制应更加完善。
在很多企业里的底层劳动者,往往并不会得到工作时间和薪资的保障,常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里,是人民在求生存路上的大忌。
从国家整体社会形态发展上来看,短期内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并不会从根本上完全改变中国制造业出口需求。
在科技创新层面上,制造业"老龄化"可能会彻底促使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列入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传统工艺。但在长期里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依旧是我们因时刻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