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7095675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26 浏览次数:358

"中国制造"如今已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从服装到电子产品再到生活用品,从中国到日韩到欧美,这个标签可以在任何地方的商品上被找到。

但中国制造业一直有一个遭人诟病的问题,许多产品都是模仿国外同类型产品发展的,缺少自主创新,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从当下的制造向创造转变。

中国制造快速发展后演变出的怪相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年年都能创新高,不断刷新着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逆势向上,早在10年前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就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但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无自主创新等亟待去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制造业从发展至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物资资源的投入、依靠低劳动力的优势去突出自己的价格优势;甚至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环境被破坏的问题。

早年的时候这种低成本演变出来的低价格的确让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只是模仿别人产品的制造业发展再迅速,始终也都是在模仿别人的阶段,甚至容易被人贴上"山寨"的标签。

长此以往世界对中国制造业的印象就会停留在"寨山工厂"层面,不仅是口碑的影响,没有创新也是未来新型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中国的这种制造模式已然有些跟不上步伐,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制造,绝对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并且没有创新的制造在时间洪流中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这从一些中小工厂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的现状中就可窥见一二。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缺少创新

提到中国制造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将日本、德国制造拿出来与之进行比较,日本、德国对制造技术创新持之以恒的投入和钻研是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

清华公管学院的教授薛澜曾就在一期节目中就"中国制造最业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这个问题做过3个多小时的探讨与分享。薛澜还在节目中分享了一些德国中小企业的运作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坚持,以及日本制造企业中工人在每个细节上的严谨态度。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德国有一批做某些产品甚至某几个零件做到最好的中小企业,这种对同一类型产品甚至某个细节的不断创新钻研的匠人精神是中国制造业们目前最需要的。

另外一方面来说,中国制造业的确是与日本、德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就拿机床来说,中国机床加工精度仍然徘徊在0.05~0.001MM之间的时候,日本已经实现纳米级切削加工。这种设备技术上的缺乏,也一定程度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从近年来的很多科研成果来看,中国从不缺乏创新,但这些所谓的创新有时候又有些脱离实际,能直接用于一线生产的成果少之又少。

德国、日本的科研团队和高校研究是完全与实际生产紧密对接的,都是围绕企业甚至军工项目直接展开的,最终的研发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制造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甚至直接投入生产环节,有着显著的创新型和实用性。这种高转化率的科研让日本、德国的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领先的地位。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而目前中国的科研机构往往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钻研,可缺乏与制造企业的实际对接,经常是科研成功不能用于解决问题、投入生产的尴尬局面;相比日本、德国,国内的科研还是有些急功近利了,更像是为了论文、职称等荣誉去进行研究,不是为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用性和创新性上就缺失了不少。

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缺少创新并不是因为制造企业做不了创新,只是有时候创新的成本过高,让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在航天、国防等重要领域这些年中国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些领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创新,但这些领域和商业化的制造产品不同,这些领域是可以不计成本去投入研发的,这些领域要的是成本,从不会是计算成功背后的代价。

商业化产品则不一样,它有自己的市场逻辑,企业的创新必须计较成本,企业需要控制成本让自己能存活下来;当创新成本过高的时候,企业更愿意选择成本低廉、生产效率更有保障的模式。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如何从中国制造走上中国创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亦是国强民富之本;同时制造业也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实现创新的舞台;追求技术创新、弘扬工匠精神,并牢牢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市场监管,是当下中国发展制造业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去创新的前提是需要完善市场的监管,也需要国家的扶持与宏观管控。

中国制造需要遵循市场需求去生产,从业者们要更了解消费者的心态,生产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只有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才能让制造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市场需求之后更重要的是加强市场的监管,不能让制造业中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能让劣币打击守序从业者的积极性,也不能给某些投机分子有空子可钻的假象。

清华教授薛澜:中国制造业最缺乏日本德国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全力打击市场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给真正的从业者一各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统一而严格的标准来监控生产品质,养成制造业从业者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同时,国家也应该给予敢于创新的企业一定扶持,让企业在创新这件事上不再承担所有的市场成本风险,这种鼓励和支持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勇于去创新;当制造业的从业者从意识上觉醒"创新"这件事时,就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希望。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做大的基础上,向做强发展,创新发展属于自己的高端制造市场。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