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斯泽夫担任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第五个年头,哈尔滨、沈阳、北京……密集的行程背后是老国企追求新生的努力。
从西南到东北,先后掌舵两家中央企业,在装备制造业摸爬滚打了37年的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笑言:预计也要在这个行业退休。
“总体看大而不强,但是发展空间很大,而且未来可期。”斯泽夫对当前的行业现状做出了这样的画像。
在他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工程能力、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创新、品牌等方面短板明显。
斯泽夫建议,未来国家要把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税收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要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强力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同时,国企要在市场化改革,尤其是三项制度改革上狠下功夫。
“装备中国”任务已完成
最大直径8.87米,总高度3.795米,总重338.2吨,不平衡力矩仅39千克/米……这组数据属于“世界首台实现零配重”的1000兆瓦混流式机组长短叶片结构转轮,由哈电集团电机公司生产制造。
10月23日21时30分,历时3个小时,这个庞然大物精准嵌入白鹤滩水电站右岸15号机组内的指定安装位置,而后者是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采用了世界最大的、100万千瓦单机容量的水电机组,这在全球水电开发领域是没有先例的。可以说,我国的水电装备已经进入‘无人区’。”斯泽夫难掩喜悦之情。
这在二三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彼时,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水电、火电等多个领域基本都是使用进口大型设备。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斯泽夫至今都清晰地记着曾经机械部老部长们的呐喊。
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和现代产业的脊梁,装备制造业是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斯泽夫看来,经过这么多年一代人的努力,现在可以说“装备中国”的任务已经完成,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今,中国装备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但占据了国内市场,还已经大踏步走出了国门。
哈电集团承建的阿联酋迪拜哈斯彦4×600MW清洁燃煤电站项目便是典型代表,其拥有多个超级硬核的世界之最:是世界首个能实现双燃料满负荷供电项目;拥有世界同类电站单体面积最大储煤场;拥有世界最长的海底循环水管线;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燃烧、脱硝、除尘及脱硫技术,保证电厂运行期间排放的粉尘、硫化物及氮化物指标优于世界同类型机组,最大程度减少大气污染排放。
斯泽夫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生产能力、工程能力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巨大的中国市场更是带动了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一个干不好,第二台干得好,第三台干得更好,有工业化的平台在这里,所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我们就可以走到世界第一集团军当中。”
对标“国际一流”找差距
进步弥足珍贵,差距也不容忽视。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斯泽夫直言。
他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前50名中装备制造企业寥寥无几,从盈利能力来看前10名中更是榜上无名……
更大的劣势在于技术创新,这也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在斯泽夫看来,中国创新成果很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专利大国,但是重大突破少,一般专利多。在装备制造业,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很多核心技术、工艺、材料等都来自于国外。
这背后资金投入的不足是一大重要因素。据介绍,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而且往往要在一个圈子里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如供应商、渠道商等方方面面,运行成本高,利润很薄。再加上近年来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企业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就会比较弱,没有大的投入,想取得好的科研成果,那是不太可能的。”斯泽夫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品牌的短板也越来越凸显。
以哈锅为代表的电站锅炉装备制造企业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产品制造和技术水平上实现了快速发展,甚至部分技术实现了赶超和领先,高效超超、二次再热、褐煤以及准东煤等劣质煤燃烧方面在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同台竞技中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企业品牌也成为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金牌产品。同时,我国煤电产业建设规模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但是比较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品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对我们的认识程度还不够,这也是未来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找准并补齐、赶超差距,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实现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技的重要方向。”斯泽夫称。
强力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要把制造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强力推进创新能力的建设,特别是未来的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十四五”的发展,斯泽夫如此建议。
这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已有明确指示。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斯泽夫将企业创新的关键归结为三个因素:人才、机制、管理。“要有清晰的路线图,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好的管理,才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他说。
事实上,哈电集团已经有所尝试,在2017年就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瞄准一些关乎未来的技术进行努力。
比如,对于高技术船舶、燃机等我国技术研发环节相对缺失的领域,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下,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和人才投入研发,努力攻关“卡脖子”技术。新能源汽车、二氧化碳应用等研究与合作也在逐步推进。对于高效清洁燃烧、水电、核电等已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域,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高端、新兴产业。
斯泽夫强调,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创新吸引人才方法,鼓励和创造条件加强科研人员交流,努力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意、善于创新的人才。
在他看来,哈电的转型虽然有点慢,但进展可喜。据介绍,中央研究院已经研发出海岛多能互补、远程运维、电厂一体化升级改造等技术,下一步要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
创新仅仅靠企业积累还不够。斯泽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专门研究后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同时,应该推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从而带动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此外,海洋装备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乎未来国家的安全和竞争,应该高度重视。
三项制度改革是关键
企业创新发展更大的动力来自于改革。
斯泽夫强调,“企业要围绕市场、世界经济的变化来主动推动市场化改革,而不是靠着中央要求你怎么去改。”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吹响冲锋号,通过加快深化改革,让企业机制活起来,让布局结构优起来,让发展动力强起来。
在斯泽夫看来,目前国企改革最大的问题仍然关乎三项制度,即劳动、人事、分配。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这是国企下一步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哈电集团而言也更为迫切,“这个问题不解决,未来发展就没有希望。”
风暴去年底首先从哈电集团总部机关刮起:部门由13个调整为11个,内设机构由50个精简为35个,岗位压缩了32%,人员编制压缩了41%,工资也有所调整……
今年则在全集团慢慢铺开。考核部门制定了复杂的指标体系,但遭到了斯泽夫的否决,“要搞得简单,就重点考核增量。”
他进一步解释称,每个企业工资的增减都跟利润的高低涨跌挂钩,例如市场部门订单拿得越多,奖励就越大,上不封顶。但如果重点项目没有完成好或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也会有惩罚机制。
一系列的创新改革举措开始显效。2016年哈电集团亏损面高达53%,如今已大幅减少。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前三季度还是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利润同比增长135.3%、正式合同签约额同比增长3.9%,“十三五”期间利润每年平均增长42.94%。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斯泽夫的设想中,最终哈电集团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哈电的脚步,不曾停下,也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