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上第一个工匠
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曾经发现过人类最早的打制石器。制造这些石器比语言出现的还早,大概距今250万年前。这其中有一类很特别,有人管它们叫“手斧”。这些手斧有的被打制成泪滴形、有的被打制树叶形,还有的被打制成圆形。
考古学家仔细研究了这些“手斧”,有两个问题让人困惑:
首先,这些“手斧”竟然没有被使用(切削)过的痕迹;
其次,这些手斧的体积、重量,都不太适合做切削工具。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还是很美。
那么问题来了,它们是工具吗?—— 不,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品。
制作精致的手斧表明了富有魅力的个人品质 —— 智力、精细的动作控制、规划能力、意志力、获得稀有材料的能力、背后有系统的供养的有闲者。这个匠人一定是部落里不用为了果腹而整天忙碌的人。
有手艺的人,会对自己心仪的女人说:“来我的洞里看看我新磨的手斧?”。几十万年前,这种吸引力就像一个漂亮姑娘对你说:“到我楼上喝杯咖啡?”一样不可拒绝。
有手艺的人,就会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繁衍机会。
这就是第一个造物的人,一个石匠。
2、早期的工厂是怎么组织的
此后的岁月,工匠的群体里又出了木匠、铁匠。人类尽管组织了更复杂的社会形态,但几千年以来,人类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欧洲古罗马时代(公元元年),人均GDP达到600美元左右。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前,只增长到800美元 —— 1800年,几乎没啥变化,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
而那之后,英国像开挂一样,每一个人在国家和工业系统的加持下,相比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个体,就像神一般的存在。
据说在那个时候,同样是纺纱,一个利物浦的珍妮相当于中国棉纺区1600个翠花。
19世纪40年代之前的英美,员工最多的工厂一直是纺织厂。有些纺织厂尽管组成了公司,但是继续以合伙制形式运营。工厂一般有一个厂长,而厂长直接管理着工头,工头管理纺织女工。换句话说,按照今天的方式理解就是没有管理层级。这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纺织机的操作相对容易一些,纺织机一旦设定好就只能按照设定模式织布,因此工厂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相应粗放一些。
3、终极匠人出现
现代化的纺织技术,最早是荷兰人掌握的。英国从荷兰工匠那里偷师学艺,但是很快英国的工匠做出了很多发明,最初是飞梭和珍妮纺织机这样高效率的纺织机械,但是很快工厂主们就发现动力不够用了,于是水能、畜力,各种能想到的动力来源都用上了。
英国产业的发展到这时,动力成为了瓶颈,那时的英国有点像前些年的江浙,只要不种地养羊,都去开工厂。制造和贸易成为大英帝国的立国之本。
在这个呼唤英雄的窗口期,两个大叔出场。一个是盯着开水壶盖的詹姆斯.瓦特,一个是他的合伙人,帮瓦特卖蒸汽机的马修.博尔顿。
这老哥俩,天作之合,性格互补:
瓦特24K技术理工直男,才华横溢、逻辑思维优异,就是脾气不好。
马修天性乐观,有激情、有毅力,只要他乐意,就能把陌生人处得像失散多年的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其实最不被大众了解的却是这个马修.博尔顿。
推销一个东西最难的是把这个东西是啥、有啥用说明白。
据说马修向英王推销蒸汽机时说:
我在这里卖的,是全世界的君王都渴望的
——力量,我的陛下。
大英帝国感恩这老哥俩对文明做出的贡献,把他俩印在50英镑的钞票上。
4、“系统”的诞生
世界首批“流水作业线”诞生在朴茨茅斯海军部的“滑块厂”,它比福特的流水线早一个世纪。
滑块厂的”流水线“包括了专业化的机床和装有轮子的箱子,箱子的作用是把制品从上一道工序运到下一道。
在大航海时代,帆船必不可少的装备就有木质滑块。滑块可以执行多种任务,从升降船帆到枪炮定位,数不胜数。那个时候一条74门大炮的战列舰需要1000多个不同尺寸、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滑块,每个滑块有两个或多个滑轮。
流水线带来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首先,它能让10个没有技能的人“一致地、迅速地、轻松地”生产以前需要110个熟练工匠才能生存的东西。
其次,“流水线”式生产竟然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优质滑块让海上运输轻松、安全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值得惊叹的并不是一台一台的机器,而是多台机器组成的流水作业线“系统”。
“系统”比所有部件加在一起都更有意义,有了它,雇主就不再依赖传统工匠,而是只需聘请一般人员加以培训,用来制造、维护和操作机械设备。
5、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工厂
制造蒸汽机却要求熟悉技术、手脚灵活,维修机器也是,不懂技术,笨手笨脚的人无法胜任。18世纪的工匠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乏味的、重复的、不精确的。
直到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 —— 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厂。
军械厂里,有一个新出现的岗位:车工。
车床不像织布机。织布机一旦设定好就只能按设定模式织布。车床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变操作模式。所以,车床需要有个聪明人一直控制着,就像驾驭烈马一样。
在所有的工业制成品中,军械,尤其是枪支,是使用时损耗最大的。在战斗中,枪械和使用者都经历严酷的环境和敌人的炮火。一旦枪支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射击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很早就有人提出问题:既然都是枪,能不能用几支损坏枪支的好零件,拼出一支可以使用的枪?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异常”的想法。这个想法,诞生了“可替换零部件”的思想。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展览的美国产品,“不仅优于他国产品,而且有个独特之处——零部件经过了严格的标准化,可以互相替换,这样随机挑选零部件就可以组装成完整的产品。”
零部件实现可替换性,对制造业乃至整个人类有三个重要意义:
首先,人们可以把生产备用的零部件储存起来,这意味着各地使用的机器不用工匠就能维修。
其次,这也为后来的“批量生产”打开了大门,而批量生产就是首先制造几千个相同的零部件,然后在流水线上组装成机器或消费品。
最后,批量生产为大众市场的创建提供了条件,而大众市场则相应需要并依赖大规模分销和广告。
1880年之后的几十年,美国制造系统蓬勃发展,史称第二次(或者美国)工业革命。
至此,普林菲尔德军械厂的思想被发扬光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手动工具被机床取代了。机床也被叫做“工作母机”或“制造机器的机器”,由水或蒸汽提供动力,具有更高的精度。机器制造工、维修工、和操作工的技能替代了工匠的技能——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