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运营上面临的典型问题(体制政策金融除外)。
1, 供应链关系问题。
这是个生产关系问题,应该是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冷硬的生意关系的色彩浓,是命运共同体事业伙伴关系的色彩淡。在现象层面表现为:供应品质量不稳定、交期遵守率低、订单波动大、库存量大、结算不顺畅。核心是,供应链未形成信任链。另,供应链腐败问题也是涉及面广大的根深蒂固的顽症。身处这样的供应链环境之中,每家企业是各有苦衷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无解?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并非无解,在中国南方,一些自发联盟方式的能在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共进退的供应链组织雏形已经出现,同时,信息技术手段的进步,能是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行全过程不断加大透明化,也能够加快促进改变。
2,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使关系问题。
这也是个生产关系问题,众多企业都面临这个长期头痛的问题。企业愿景与员工诉求脱节。很多企业,自身未形成人员事业共同体,企业组织单纯是以金钱利益为主聚拢的集合体的特点比较突出。现象上,人员非常不稳定,离职率高,技能技术和好经验难以传承,推高企业经营成本。
3, 工艺技术领域的工作普遍缺少更科学的方法。
研究开发的薄弱,牵涉国家历史和基础产业等因素,暂且不说。中国制造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还无法把竞争力的核心放在根本的原创技术上,多大多数企业来讲,还需要把竞争力的凝聚,放在系统制造能力上。在制造系统中,衔接研发和量产的工艺技术环节,在制造业企业中是举足轻重的,决定效率和成本的权重很大。但恰恰在该领域,诸多企业存在漏项众多、过于粗放的情况。中国制造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业,逐渐向高度制造业转型,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不少企业在这项转型上,存在与时代脱节的危险。
4, 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巨大。
这是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使中国制造整体过快演变成高成本体质,使单体制造业企业沦为总资产收益率低下的薄利经营组织。从产业整体比较宏观的角度看,是中国制造业经历的市场经济时期还短,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的问题;从企业个体较为微观的角度看,是企业尤其是企业家的质量观、成本观、效率观、人才观等方面的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问题。企业是价值创造的组织,价值观不同,价值创造的效率必然不同。对很多企业而言,亟待进行系统性的思辨,以及展开系统性的改造行动,从以“量”为中心的经营,向以“质”为中心的经营切换。
5, 硬件很硬软件很软。
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取得了一定成绩、扩展到一定规模后,为了更上一层楼,常常导入比较新锐的硬件设备装备,甚至导入世界一流的装备。为提升质量和品牌,装备投入一定是必要的,但现实中,过度投入的情况比比皆是。讲过度投入,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组织能力、行为能力这些软件而言的。不是说硬件本身是问题,软硬件不相匹配、软硬件失和失调,才是问题。相对于软件方面的弱,硬件方面的投入显得过度了。在很多企业的现场,因为个体人员和整体组织的能力对很硬的装备或系统缺乏足够的驾驭能力,常常见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不是人在使用装备,而是人在被装备使用。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出现这种不平衡,本质上应该是因为企业还没脱离要素驱动型发展的惯性,还没有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要义。在企业没能在培养人这些软件上投入不够的问题上,也不能简单说是企业主观上不愿意的问题,更还有企业未掌握科学方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