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尖子生”,要代表制造业率先突围。近日,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行业改革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夙作出上述表示。王夙认为,特区要在发展和治理路径探索等方面继续发挥“特”的优势。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行业改革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夙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发言。
“四十年前,中央决定设立特区时,制度上无章可循,理论上争议极大,没有人知道‘特区’这条路对不对和怎么走。如今,不会再有人怀疑特区设立的科学性、合理性。相反,许多地方希望成为特区,而特区希望能再‘特’一点。”王夙说,这充分说明特区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央当初的决策英明正确。
特区未来如何“特”下去?王夙谈了四方面期望。
一是在政治上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特区的‘特’主要是指发展方式和措施层面,但在特区的本质属性和设立初衷上,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和治理路径。现在可以说,特区做到了。无论是深圳的前海党群服务中心、珠海横琴党群服务中心还是汕头亚青会主场馆建设中的‘智慧党建’,都凸显了特区党建与业务的充分结合。”王夙说,未来,特区需要在符合党中央顶层设计战略的范围内,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特事特办,建立好特区。
二是在经济发展层面,要继续夯实产业配套优势,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40年来,特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部分原因便归功于发展制造业,涌现出了以格力、华为、比亚迪、美的等等知名企业。”王夙谈道,当前,有两种趋势可能会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展“再工业化”战略,充分说明主流的经济国家都是充分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技术革命性兴起,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这些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赋能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会迅速拉大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中国绝不能错过这一轮的发展机会。“特区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尖子生’,产业配套优势已经形成,创新氛围浓厚,需要代表中国制造业率先突围。”
三是在对外交流层面,要继续秉持开放的心态。“40年前设立特区时,就是希望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一扇‘对外合作’的大门。特区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不仅用好了外资发展了经济,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王夙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一股“逆全球化”的趋势,部分国家对于中国还会不会保持“对外开放”存在观望的态度。2019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时表示,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他还强调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些话为“对外开放”问题作出了最科学、最权威的指示,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显然,在对外开放方面,新时代的特区责无旁贷。”
四是在制度建设层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新时代的特区立法工作。“1981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授权经济特区特殊的立法权。多年来,特区先行先试,为全国的立法工作提供了经验。”王夙认为,未来,特区至少要在两方面加强立法。一方面是可以对特区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基础性立法,比如8月26日,深圳市刚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方面的法规,有利于进一步营造特区内大胆创新、勇于创业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产业立法。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业态,如共享经济平台、自动驾驶、大数据等,需要加强产业立法,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