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高速增长主要有哪些支撑因素?
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高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货币宽松的精准投放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
我们知道,新冠疫情发生后,货币当局在一季度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缓解企业短期偿债压力。二季度以后,随着疫情节奏的减缓和复工复产的不断扩大,政策重点从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过渡到促生产、稳增长上来。也正是从四月份开始,货币政策已经不再强调大水漫灌,而是针对实体精准投放,通过整顿银行结构性存款、场外配资等行为强调资金的脱虚向实。
制造业投资与房地产和基建共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依靠”,与后面两者不同的是,制造业更能反映出社会自发的生产意愿,不像基建地产那样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如果营商环境相对较好,企业就原因扩大生产,也就需要更多的中长期贷款;如果营商环境不好,企业就没有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再贷款方面也顶多是追求用于缓解流动性压力的短期借贷,而不愿背负中长期债务。
今年前7月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高增长,必然同时具备供给和需求双方面的原因。供给一方指的是央行“宽信用”的政策环境,为生产性企业精准投放,不断地为实体融资降成本、扩规模;需求方指的是包括财政、产业政策在内的多项政策共同发力,让我国社会经济尽快走出了疫情阴霾,营商环境的改善增加了企业进一步借贷生产的意愿。所以,我国制造业信贷规模的提升,不仅有货币政策的帮扶,更有包括财政在内多项政策共同发力。
2.对于今年以来信贷结构及服实体经济的质效有何评价?
应该对今年信贷结构及服实体经济的绩效予以肯定,不仅特殊时期的信贷总量有了明显保障,而且实体融资成本也在多方政策的带动下不断降低。1年期LPR报价连续5个月保持在3.85,年初减少了0.3个百分点;5年期LPR报价保持在哎4.65,比年初减少了0.15个百分点。毕竟今年面临的是固有的经济下行周期与新冠疫情相叠加的双重压力,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着实不易。正如前面所讲,今年的政策节奏特征明显,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主要发力点在于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保障企业“活着;二季度以后,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复工复产的不断扩大,政策重点才转为促生产、稳经济。截止今年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7%,持平于前值,较也请最严重的时期的2月份6.2%有了明显下降。最能反映社会生产景气程度的制造业PMI也连续四个月位于枯荣线以上,7月当月报51.1,比前值提升了0.2个百分点。
当然,既要对政策层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又不可盲目乐观,毕竟“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尽管中国经济数据延续弱修复格局,但生产端修复较好、消费端恢复偏弱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在今年剩下的四个月里,如果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疫情没有改观,外部需求将很难修复。对于国内而言,除了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也会对经济复苏造成拖累。由此可见,多方面发力,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仍旧任重道远。
3.对于今年后期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的增长情况有何预判?
随着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两个循环”的不断拓展,我国制造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提升。考虑到货币当局“宽信用”的政策环境不会改变,预计下半年乃至明年制造业和普惠小微信贷增速都可保持正增长。截止6月末,全国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速28.4%,较各项贷款高15.3个百分点。
但信贷规模的提升对银行资产端造成了压力,截至6月30日,不良普惠小微贷款余额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5%,不良率2.99%,较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正如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所讲:“目前的不良率水平已接近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但考虑新冠疫情是世纪性灾难,经济完全恢复正常,仍需金融做出更大贡献。保企业、稳就业也就是保银行、稳金融。所以近期的金融风险成本上升,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