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他行业。当前,我国正处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对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以制造业为核心业务的国有特大型骨干央企,格外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自装备生产制造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在两会期间畅谈所思所感。
制造升级急需新时代“大国工匠”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江南航天天马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姜涛把眼光聚焦到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扶持问题上。在他看来,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
“现在一个刚入职的青年技工,通过岗位锻炼、职称评定等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至少需要10余年的时间,成长的通道并不是很畅通。”姜涛说。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从业33年的他深刻了解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难度,以及对推动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伴随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大量进入车间,这些也对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姜涛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他所在的车间就开展了自动化焊接信息化改造,焊工既要掌握传统手工焊接技术,又要学习自动化设备操作技能。“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技工学校的专业培训能力,往往不能直接满足岗位多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立足实践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姜涛说。
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建议: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要求企业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采取税收补贴、提高专项支持补助力度等形式,推进装备制造业技能人员在职培养,创新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姜涛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为实现制造强国梦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去年我带上两会的建议《关于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扶持力度》得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回复。”姜涛说。
一年来,国家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方案相继出台,中央财政下拨34亿元助学金和免费补助资金到全国技工院校,为技工院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从而为中国迈向制造强国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此外,姜涛长期奔走呼吁的新时代工匠学院在去年终于建成了,并组建了由60多位技术专家和技能专家、技能大师共同组成的铝合金焊接专业技术委员会,为工匠学院提供技术支撑。新时代工匠学院无私传授绝技绝活取得良好效果,大力弘扬了工匠精神,传承了工匠技能,为国防事业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做出了积极探索。
portant;">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三院海鹰特材大飞机项目装配组组长王巍告诉记者,近年来,央企国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深挖自身潜能,改进工艺方法,优化流程等;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创新研发新技术,实现技术储备,为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而这两方面均依赖于高端技术及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三院111厂副总工艺师侯漫路基于自身基层车间主任的职务,对于职工定向技能培训和高端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议。
她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定点选择专业性强、师资力量强的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为示范性学校,并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等模式,将定向培养和定期培训相结合,开展对青年技能工人的培养。
侯漫路说,校企之间应形成一个可循环的培训机制,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缩短企业内部培训的周期,为制造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进程。
portant;"> 为新时代航天技能人才搭建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二院党委书记马杰说,要高度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为技术工人搭建成长成才舞台。
二院先后创新开展了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技协、创客银行等品牌活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创新工作一直在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二院还举办多种多样的劳动竞赛,助推岗位成才。由于航天行业特殊性,一些小工种受制于从业人员少、技能比武无法覆盖等缺陷,二院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了铸造、表面处理等特殊工种的技能比武。
“劳动竞赛在督促职工岗位练兵的同时,也发挥着发掘人才‘试金石’作用。”马杰说。
在中国航天科工,近几年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职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国赛中获奖的职工,打破了年龄、学历、职称的限制,凭借优秀的比赛成绩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步入了技能成长的快车道,为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能人才基础。(文/任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