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美国与日本都推出鼓励在中国大陆的本国企业返回其国内的政策,制造业回流的问题再度引发大众关注。其实美国在巴拉克奥巴马时代,就已经提出再工业化等政策,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也一直要求及推动苹果等在中国大陆生产的美国企回归美国生产经营,但是其中的效果都不显著。不过在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之后,已开始有所变化,美企制造业确有离开中国大陆的趋势,但却并未直接回流到美国。在今年初发生新冠病毒疫情事件后,也将更为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外企的布局,后续事态发展值得大家持续地观察。
全球化导致美国制造业外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科技的进步与高效率物流运输行业的提升及演进,带动了产业全球化,工业化国家逐步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东亚、东南亚及中南美洲等地,此举直接或间接的造成欧美制造业不断外流,产业空洞化,制造业工作机会逐年消退,同时相关就业人口也呈现快速下滑。
而在新冠疫病毒情之前的美国整体就业数字确实很漂亮,美国就业人口大量增加,失业率极低,但制造业就业人口却大幅下滑,1980年制造业就业人口约为1900万人,至今仅剩下1284万人,大幅流向服务业。根据美国彭博社的相关报导指出,美国餐饮业的平均每周工资为 373 美元,而制造业的每周工资则为 922 美元,美国高就业品质的职位,逐渐被低就业品质的职位所取代。
因此,从奥巴马在2008年就任美国总统起,就开始高喊「再工业化」政策,号召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国内,希望美企将海外的工厂搬回美国本土,以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促进经济转型。
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
美国知名顾问公司A.T. Kearney已经连续七年编列发布出「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US Reshoring Index)。该指数系研究美国与亚洲包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中国香港、斯里兰卡和柬埔寨等14个低成本国家(简称LCC)的制造业产值之间的相关联性。
该研究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进口比例(manufacturing import ratio,简称MIR,意即从LCC进口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十年来节节攀升,2008年仅有9.2%,几乎每年都呈现正成长,2018年达到高峰13.1%。2019年首次下滑达12.1%。其主要原因是,201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710亿美元,而来自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的贸易伙伴的制成品进口由2018年的8,160亿美元,2019年下降至7,570亿美元,下降了7.2%。MIR下滑,使得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创下98的新高纪录。
贸易摩擦引发的出走潮
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攀升与中国大陆出口至美国数量骤变有关,2019年大陆出口减少约900亿美元之巨,年成长率大幅下滑17%,远高于14个LCC国家-7.2%。从而可以推论出,因为美国挑起并发动贸易战,大幅提高中国大陆商品的进口关税,导致输美金额巨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一直是输美的大国,但占14个LCC国家输美金额的比例,却是六年持续下滑,2013年高达67%,2019年剩下56%,六年跌落10个百分点,不可谓不小。
中国大陆制造的商品出口美国受挫,同时却让其他国家渔翁得利,除了中国大陆之外的其他13个LCC国家,2019年出口美国金额还增加了310亿美元,其中受惠最大的国家为越南,约有一半(46%)由越南贡献,出口美国商品金额暴增140亿美元,其次墨西哥也是受益者,同年出口美国商品金额也激增130亿美元。
不过这些从中国大陆移转至越南等地的厂商,乃是因为美国征收惩罚性关税所致,若中美达成后期贸易协议并撤除高额关税后,是否会继续留在越南等地,或是将转回大陆继续生产等方式,在这些方面并不清楚,有待往后持续观察研究。
美国制造业尚未受益
2019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产品输美大幅下滑,使得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大为反弹,但美国制造业并未直接受惠,去年美国国内制造业的产值并没有成长。再从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制造业生产率指数(labor productivity index)观察到,2018年为98.55,而2019年则为98.58,并未看出产生有明显的效果。
简而言之,从各项相关分析的数据看来,美国海外制造业似乎并没有大幅返回美国,或是返美后效益不佳。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全球代工生产龙头企业鸿海集团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投资案可见端倪,2017年11月签下高达100亿美元的投资合约,州政府提供最高30亿美元的奖励津贴,但LCD厂生产至今仍未落实。
目前正值全球COVID-19疫情大幅肆虐的背景之下,全球各行业及产业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大陆,而且各国的医疗医护物资获取难度之大,都可能让西方国家的某些人重新思考全球分工问题,美日等国都祭出丰厚的条件,吸引企业回流。回流可望加速但全面返国在短时间内则不可能实现,可能只有分散供应链已是跨国企业必走的方向,欧美日等国企业很可能开始思考并布局后疫情时代的产业新局,对此,我们国内的相关行业产业都积极作出相应的对策及提前准备工作已合理快速抵消可能对我们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