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在全世界消费者心中都是制作精良、工艺一流的标志。在德国全境隐藏着许多拥有百年以上历史且高度注重产品品质的世界级公司,它们有一个别称叫“隐形冠军”。著名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曾收集全球超3000家隐形冠军公司的数据,其中德国坐拥1307家隐形冠军排行世界第一,在机床、汽车等精密工业制造领域,有一大批优秀企业享誉世界。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制造业如此成功的呢?
在历史上,由于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发达国家,德国制造也并非一诞生就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挫折、封杀、抵制之后,德国制造才拥有了今日的品质名誉,成为了世界各地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德国在欧洲古代历史上,当来自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的文明相继登上欧洲主舞台的时候,德国人一直表现得很沉默。随着农业时代过去,工业文明主导了近代社会,德国人迎来了他们的机会。
但作为西方国家里的后起之秀,德国的工业设计和本土品牌仍然不为其他欧洲市场所承认。人们追捧的德国制造,往往是精细工业品如家电、汽车、厨具等,而更具文化价值的服装、箱包等则还是要看法国、意大利、英国的。由于品牌和设计受到歧视,作为发达国家中后发国家的德国干脆就放弃了这条道路,为了牟利而成为了欧洲低端制造和仿冒产品的中心。意大利的皮鞋、英国的刀具、法国的服装,就没有德国人不敢造的东西。而因其质量勉强过关,价格又十分友好,竟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德国热,人们都不买正品而购买德国制造的山寨货了。然而长期仿造品牌货是终究还是会付出代价的。
早在14世纪,谢菲尔德刀具就闻名遐迩。然而1885年,谢菲尔德刀具销售量大幅下降。当时的英国首相组织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决定调查刀具生产和销售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谢菲尔德刀具关乎英国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在于英国人怀疑自己的产品不再具有优势。
1886年1月20日,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竟大肆仿造英国刀具,并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模仿产品看起来和谢菲尔德刀具非常相似,但无论是锋利还是坚硬度其实都不能与之相比。
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无比愤怒,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在给英国女王的报告中,皇家委员会这样写道:“英国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这种故意写错产地的奸诈行为再次发生。”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商品法案》,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企业倒下了。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彻底反省: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卧薪尝胆,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
纵观德国制造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以总结出下列这几大成功因素
政府参与产业研发
德国制造的产品和加工过程非常精致并重视创新,在每一道工序中都加入了大量高科技手段和创新内容。德国政府在激励创新和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与大部分国家不同的是,德国的这种政府支持并非来自于中央的宏观规划,而是来自于分散的基层政府。而支持的目的也并不是选出个别佼佼者,或直接确定研发方向,而是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持,同时保证中小型企业和供应商也能参与其中。
除了常见的税收激励、高校和基础研究支持之外,德国有一项独特的服务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就是致力于与产业紧密协作的各科技中心网点。它使得企业、顾客、供应商和公共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互动,并带来稳定而密集的创新成果,帮助德国工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双元制教育基本模式
“双元制”是从德国国家层面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并监督执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从办学层次上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 受教育者是初中毕业生, 学制通常为2到3.5年, 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 约70%时间 (每周3~4天) 在企业, 约30%时间 (每周1~2天) 在职业学校。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 以企业为主导, 以职业学校为辅助, 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技术培训, 由职业学校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培训。目前, 双元制已拓展到高等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及博士人才培养中。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优秀产业工人,使德国制造业在工艺水准一直保持世界前列。
扶持中小型企业
尽管诸如宝马和大众这些最为大众所知的德国品牌都是大型跨国企业,更多更具创造力和高度国际化的成功的德国公司却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组成了德国经济的主体部分,也创造了大部分就业。
这些中小企业中,有数以百计的公司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却是世界范围内行业领先的佼佼者,90%的产品输入全球市场,被誉为“隐形冠军”。
德国政府始终在政策制定上确保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能够平等发展,所有经济和税收政策都会照顾到中小型企业的特殊利益,法律上和行政上中小型企业也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公共研究项目和政府采购也会将中小型企业纳入合作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