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如今已经一跃成为新时代的标志,不仅流行于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更是华丽变身2020年最热门的资本故事。以至于像“区块链”这样原本并不在官定“新基建”七大板块之列的,也因为国家发改委一则“新基建”公告偶有提及而欢欣鼓舞。可见“新基建”的规格之高、期望之甚、魔力之大,所有人都争先恐后想钻进“新基建”的怀抱,让自己沐浴在“新基建”的阳光下。
但是,众星捧月的“新基建”有官方的钦定范围:AI、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轨道交通,每一个都是具有科技含量的硬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贴得上,特别是对于很多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来说,该如何让自己站上“新基建”的风口?
如果你的现有业务不是提供与“新基建”的七大方向直接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团队和技术去另设与“新基建”直接相关的业务,那么就需要另辟蹊径将自己向“新基建”靠拢。
虽然官方指定了“新基建”的七个方向,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限定在这七大方向之内,什么属于“新基建”、什么不属于“新基建”,这就为制造业站上“新基建”的风口,留下了充足的联想与解释空间。
“新基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并不陌生,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长,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所带动。那么,“新基建”的“新”又该如何理解?“新”,就是有别于“旧”、有别于传统,其实在所谓的“新基建”官定范围内,特高压与轨道交通两项是具有很大传统基础设施的成分,而且两者都属于投资规模大、专业度高的系统工程,暂且可以搁置一旁。
接下来再看中央推出“新基建”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央政治局近期会议公告的基调来看,对中国经济发展预期的判断已经从“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改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六保’”,对外部环境的判断也已经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为“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新基建”的政策概念,恰是在其期间酝酿成型,说明“新基建”是中央应对内部增长与外部环境双重压力的一个战略性判断。
既然是战略性判断,那么就必然针对战略性目标,一方面通过新基建的投资,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新基建的投资,开辟新的经济成长空间、撬动社会资本重新进入实体经济。至于,“新基建”的具体解释,除了不准“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或房地产行业借尸还魂之外,并没有对具体落地实施的细节进行更严格约束。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就可以对“新基建”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为提供更高级的产品或服务的基础性设施,而更高级的产品或服务,又可以分为面向公共需求和面向私有需求、甚至同时面向公共与私有需求等三种类型。虽然,一般印象中,基础设施都是面向大众的公共工程,比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热、供电等,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为一座城市服务的道路桥梁是基础设施、为一个社区服务的道路桥梁也是基础设施,甚至为一个家庭服务的道路桥梁也是基础设施,其差别只是基础设施的效能比不同。
接受了上面对于基础设施的定义后,制造业就可以展开想象空间,虽然你的业务并不能提供与“新基建”契合、为“新基建”服务,但是你可以把自己作为“新基建”投资的受益者、把自己作为“新基建”服务的对象。怎么理解?假设是一家造纸企业,造纸业是一个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行业,而且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让造纸企业去研发AI、5G或是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毕竟隔行如隔山。
但是,造纸企业可以应用AI、5G、数据中心或工业互联网,比如造纸企业可以通过AI来更精准地搜集市场供求信息、更精准地判断需求与价格波动预期、更精准地改善供应链、更精准地规划物流与生产,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再比如造纸企业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对物流与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不仅能够降低过程中的冗余浪费、提升过程中的周转精细度,还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挖掘、发现新的商机。
而以上的种种应用,其背后又离不开5G作为传输通道、数据中心作为处理中枢。因此,一个传统的造纸企业,也能够通过加大AI和工业互联网与自身业务的深度结合,通过建设5G基站和数据中心,完成从边缘计算到云计算的转型升级。这样的转型升级对企业来说有没有实际的利好?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对物流与生产过程的数据化,可以提高企业运营体系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通过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精准预测,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减少库存或滞销的风险损失。
无疑,上述措施都能够凸显、加强传统制造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然而,更重要的利好是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为“新基建”概念股。虽然并不是以公众为目标提供“新基建”产品或服务,但却是以企业为目标提供“新基建”产品或服务,与此同时,以企业为核心的“新基建”平台,可以通过供应链向企业的上下游延伸,形成为整个产业链服务的“新基建”。
通过为自己投资“新基建”,带动企业本身、企业上下游乃至更广泛的产业链整合发展,进而扩大收入、创造就业、提升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话语权,这无疑就是中央对“新基建”的期许。
所以,任何传统制造业都不要对“新基建”置身事外,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是“新基建”热浪中的弄潮儿,即使不能直接为“新基建”做贡献,也同样可以把自己打造为“新基建”武装下的标杆,也同样能够在市场上贴上“新基建”的标签、站上“新基建”的风口。